赛力斯豹变,开启长坡厚雪新十年
阑夕
共 3438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1-05 09:44
作者丨顾见 监制丨阑夕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有两种参与者总能屹立不倒。 第一种,是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垂直领域的长期主义践行者。第二种,是拒绝同质化,不断刷新标准探索未来的创新独角兽。从观察者视角来看,如果让这两种力量像相互咬合的齿轮一样紧密配合,必将创造出伟大的商业成就。 在AITO问界的故事里,华为和赛力斯已经把这个跨界设想变成现实。 自成功孵化以来,AITO问界就在不断刷新着行业纪录:AITO问界M5,用87天创下单车型销量破万的最快纪录;用15个月的时间,刷新了AITO问界从0到10万的最快量产车下线纪录;AITO问界新M7和M9的大定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12月产销快报显示,在两大爆款车型的加持下,赛力斯汽车12月销量达31,940辆,同比增长210.03%,月度销量首次突破3万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年,赛力斯汽车实现累计销量超10万辆,“赛力斯速度”已经直逼“蔚小理”。 如果说华为的技术研发成果让AITO问界赢在了起跑线,那么赛力斯在智能制造和产能品控上的优势积累,就是AITO问界“创新马拉松”的最佳护航者。
一、重新认识赛力斯,“幕后英雄”走向台前 中国的供应链企业,长期以来扮演着幕后英雄角色。 比如在航母高强度特种钢材领域,中国鞍钢集团厚积薄发,通过技术攻坚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山东舰,提供了一块重要拼图。再比如智能手机领域,华为Mate60系列优秀的散热能力让很多发烧友拍案叫绝,除了品牌自研技术外,博威合金的专利产品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供应链企业很少有走向台前的机会,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智能制造储备没有得到应有的鲜花和掌声。类似的尴尬境遇,也发生在赛力斯身上。当AITO问界带着“华为光环”在市场披荆斩棘时,市场却对赛力斯的能力特质感到陌生。 “为什么这家企业如此幸运,能够与华为共同打响造车第一枪?” “产能跟得上吗?品控能保证吗?” “双方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其实在造车这件事上,赛力斯有着20余年的整车制造经验。换言之,AITO问界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造车起点,但是对赛力斯来说却是一次阶段性阅兵。 赛力斯汽车是传统制造业起家,从汽车零部件入局,逐渐介入整车制造。公司在商业模式上一直坚持研发驱动,持续引进研发、技术人才,并常年保持研发投入占营收10%左右的水平,仅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200亿元,大幅领先传统车企和部分新势力车企。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长期主义导向,赛力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前就完成了全面布局。 以自动化制造工厂为例,很多人对2019年开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记忆犹新,却鲜有人知道赛力斯早在2016年就开始建设智慧工厂,正是这座智慧工厂实现了AITO问界M5的高质量交付。 目前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以数字化、智能化及物联网为核心,通过机器人协同作业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自动化率做到100%。只需30秒,智慧工厂就可以让一整块钢板原材料,变成一款达到交付标准的高品质新车。 在一体化压铸工艺重塑汽车工业的背景下,赛力斯汽车已经掌握了9000T一体化压铸工业的核心技术。依托于全球领先的9000T压铸机,实现了市面上一体化压铸部件中最高的集成度,有效降低车身总重和生产制造的复杂程度,还提高了车辆续航能力和节能效率。 在动力和性能创新方面,赛力斯汽车DE-i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聚合了多种解决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纯电、增程等场景当中,解决电动车里程焦虑之余还提升了整车性能和节能表现。正是该技术在问界M5、M7上带给消费者绝佳驾驶体验,为后续品牌美誉度的积累打下扎实基础。 当我们回过头来,从赛力斯视角看AITO问界的一系列“超预期”,似乎也就见怪不怪。 AITO问界年轻的面孔下,是一位智能制造业巨人默默顶住所有压力。它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为AITO问界“全副武装”;把PPT上天马行空的智能化设想,变成可规模化的产品模块;用20年来积累的“确定性”,迎接新车上市的各种不确定性。 一句话,AITO问界的大获成功,从来不是一方给与另一方的馈赠,而是华为与赛力斯在各自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以赛力斯模式,成就跨界造车新样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都将赛力斯简单归类为华为造车“代工厂”。这样的认知显然有失公允,大大低估了赛力斯对AITO问界品牌的贡献。 早在2021年合作之初,双方就把AITO问界的孵化定性为一次“新能源汽车企业与ICT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 从合作模式上看, 华为和赛力斯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而是致力于让双方的优势产生协同价值。 对于华为来说,需要一个汽车品牌来密集释放技术成果,让消费者和行业进一步理解自身在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上的核心软硬件能力。赛力斯在整车制造领域的强大壁垒,则可以为品牌提供研发、智能制造、服务,创造全生命周期的愉悦用车体验。 这当然是一个双赢的设想,但整车研发的难度叠加跨公司沟通的复杂性,绝非纸上谈兵。 在AITO问界之前,有一些探索者尝试过跨界合作,但相关产品要么进展缓慢,要么直接胎死腹中。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2023上半年,随着市场同级车型的快速迭代,AITO 问界出现了销量下滑,一些别有用心的唱衰声开始出现。 双方的创新合作模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奇兵作用,基于对AITO问界品牌的强烈信心,年初赛力斯与华为签订深化联合业务协议, 并定下了2026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的目标。随后,华为和赛力斯增加了专项资金,开始针对性补足老款产品的各项短板,积极提升产品力。二者还共同成立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实现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用户运营能力和服务体验,完善渠道服务相关管理。 随着新M7让AITO问界重返高光,也从侧面印证了跨界合作模式的创新型和优越性。相信随着双方继续深化合作关系,AITO问界的影响力必将向高端市场继续辐射。 从能力互补角度看, 市场乐于看到华为技术能力带给整车市场新气象,但过高的公众期待是把“双刃剑”。 如果品牌能够积极回应市场,在新车上完成“黑科技”的产品化、规模化,就能迅速做大基本盘。反之,一旦新车发布后交付周期过长、核心能力“阉割”,就会被舆论反噬。很多造车新势力在起步阶段吃了产能不足的亏,因为试驾城市过少、交付周期过长白白丢失了订单,无形中还伤害了消费者积极性。 而赛力斯汽车依托于智慧工厂和百万级产能规划,在新车起量过程中保持了足够的弹性和品控。所以外界看到,即使新M7、M9屡破大定纪录,赛力斯还是保持着极高的交付效率,把销售保障做到了极致。尤其是问界M9这款剑指豪华车市场的战略级产品,在发布同时就完成了数百辆试驾车的线下部署,成功将公众关注度转化为潜在订单。 从品控层面看, 质量是汽车品牌的“大动脉”。很多消费者信赖外资品牌,本质上就是相信其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品控能力。 赛力斯汽车高标准的品控和供应链体系,让AITO问界诞生之初就拥有非凡品质。以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为例,内部拥有1000+智能化设备,融合了AI视觉、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实现0.05mm 头发丝级蓝光精度识别,600+关键点位监测,100%质量监测追溯。 在汽车之家发布的《2022年乘用车新车质量报告》中,问界的质量水平就来到新能源榜单首位,超越很多老牌车厂。正是这层过硬的保障,让AITO问界迅速“向上生长”,在短时间内进入50万价格区间。
写在最后:赛力斯豹变,开启长坡厚雪新十年 几天前,工信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称,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锻长板,聚焦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 共创出AITO问界品牌的赛力斯模式,就让行业看到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全新可能性。在华为和赛力斯的造车新范式里,中国新能源势力能够让更多跨界造车新物种加速涌现,从而以更快速度“走出去”,向全球豪华车市场发起挑战。 随着华为继续加码高端乘用车市场,赛力斯模式的价值也将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事实上,近期东吴证券、方正证券、中金公司等机构已经接连上调赛力斯目标价,维持“买入”/“推荐”评级。 属于赛力斯的长坡厚雪新十年,近在眼前。
一、重新认识赛力斯,“幕后英雄”走向台前 中国的供应链企业,长期以来扮演着幕后英雄角色。 比如在航母高强度特种钢材领域,中国鞍钢集团厚积薄发,通过技术攻坚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山东舰,提供了一块重要拼图。再比如智能手机领域,华为Mate60系列优秀的散热能力让很多发烧友拍案叫绝,除了品牌自研技术外,博威合金的专利产品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供应链企业很少有走向台前的机会,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智能制造储备没有得到应有的鲜花和掌声。类似的尴尬境遇,也发生在赛力斯身上。当AITO问界带着“华为光环”在市场披荆斩棘时,市场却对赛力斯的能力特质感到陌生。 “为什么这家企业如此幸运,能够与华为共同打响造车第一枪?” “产能跟得上吗?品控能保证吗?” “双方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其实在造车这件事上,赛力斯有着20余年的整车制造经验。换言之,AITO问界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造车起点,但是对赛力斯来说却是一次阶段性阅兵。 赛力斯汽车是传统制造业起家,从汽车零部件入局,逐渐介入整车制造。公司在商业模式上一直坚持研发驱动,持续引进研发、技术人才,并常年保持研发投入占营收10%左右的水平,仅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200亿元,大幅领先传统车企和部分新势力车企。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长期主义导向,赛力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前就完成了全面布局。 以自动化制造工厂为例,很多人对2019年开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记忆犹新,却鲜有人知道赛力斯早在2016年就开始建设智慧工厂,正是这座智慧工厂实现了AITO问界M5的高质量交付。 目前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以数字化、智能化及物联网为核心,通过机器人协同作业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自动化率做到100%。只需30秒,智慧工厂就可以让一整块钢板原材料,变成一款达到交付标准的高品质新车。 在一体化压铸工艺重塑汽车工业的背景下,赛力斯汽车已经掌握了9000T一体化压铸工业的核心技术。依托于全球领先的9000T压铸机,实现了市面上一体化压铸部件中最高的集成度,有效降低车身总重和生产制造的复杂程度,还提高了车辆续航能力和节能效率。 在动力和性能创新方面,赛力斯汽车DE-i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聚合了多种解决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纯电、增程等场景当中,解决电动车里程焦虑之余还提升了整车性能和节能表现。正是该技术在问界M5、M7上带给消费者绝佳驾驶体验,为后续品牌美誉度的积累打下扎实基础。 当我们回过头来,从赛力斯视角看AITO问界的一系列“超预期”,似乎也就见怪不怪。 AITO问界年轻的面孔下,是一位智能制造业巨人默默顶住所有压力。它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为AITO问界“全副武装”;把PPT上天马行空的智能化设想,变成可规模化的产品模块;用20年来积累的“确定性”,迎接新车上市的各种不确定性。 一句话,AITO问界的大获成功,从来不是一方给与另一方的馈赠,而是华为与赛力斯在各自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以赛力斯模式,成就跨界造车新样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都将赛力斯简单归类为华为造车“代工厂”。这样的认知显然有失公允,大大低估了赛力斯对AITO问界品牌的贡献。 早在2021年合作之初,双方就把AITO问界的孵化定性为一次“新能源汽车企业与ICT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 从合作模式上看, 华为和赛力斯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而是致力于让双方的优势产生协同价值。 对于华为来说,需要一个汽车品牌来密集释放技术成果,让消费者和行业进一步理解自身在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上的核心软硬件能力。赛力斯在整车制造领域的强大壁垒,则可以为品牌提供研发、智能制造、服务,创造全生命周期的愉悦用车体验。 这当然是一个双赢的设想,但整车研发的难度叠加跨公司沟通的复杂性,绝非纸上谈兵。 在AITO问界之前,有一些探索者尝试过跨界合作,但相关产品要么进展缓慢,要么直接胎死腹中。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2023上半年,随着市场同级车型的快速迭代,AITO 问界出现了销量下滑,一些别有用心的唱衰声开始出现。 双方的创新合作模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奇兵作用,基于对AITO问界品牌的强烈信心,年初赛力斯与华为签订深化联合业务协议, 并定下了2026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的目标。随后,华为和赛力斯增加了专项资金,开始针对性补足老款产品的各项短板,积极提升产品力。二者还共同成立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实现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用户运营能力和服务体验,完善渠道服务相关管理。 随着新M7让AITO问界重返高光,也从侧面印证了跨界合作模式的创新型和优越性。相信随着双方继续深化合作关系,AITO问界的影响力必将向高端市场继续辐射。 从能力互补角度看, 市场乐于看到华为技术能力带给整车市场新气象,但过高的公众期待是把“双刃剑”。 如果品牌能够积极回应市场,在新车上完成“黑科技”的产品化、规模化,就能迅速做大基本盘。反之,一旦新车发布后交付周期过长、核心能力“阉割”,就会被舆论反噬。很多造车新势力在起步阶段吃了产能不足的亏,因为试驾城市过少、交付周期过长白白丢失了订单,无形中还伤害了消费者积极性。 而赛力斯汽车依托于智慧工厂和百万级产能规划,在新车起量过程中保持了足够的弹性和品控。所以外界看到,即使新M7、M9屡破大定纪录,赛力斯还是保持着极高的交付效率,把销售保障做到了极致。尤其是问界M9这款剑指豪华车市场的战略级产品,在发布同时就完成了数百辆试驾车的线下部署,成功将公众关注度转化为潜在订单。 从品控层面看, 质量是汽车品牌的“大动脉”。很多消费者信赖外资品牌,本质上就是相信其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品控能力。 赛力斯汽车高标准的品控和供应链体系,让AITO问界诞生之初就拥有非凡品质。以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为例,内部拥有1000+智能化设备,融合了AI视觉、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实现0.05mm 头发丝级蓝光精度识别,600+关键点位监测,100%质量监测追溯。 在汽车之家发布的《2022年乘用车新车质量报告》中,问界的质量水平就来到新能源榜单首位,超越很多老牌车厂。正是这层过硬的保障,让AITO问界迅速“向上生长”,在短时间内进入50万价格区间。
写在最后:赛力斯豹变,开启长坡厚雪新十年 几天前,工信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称,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锻长板,聚焦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 共创出AITO问界品牌的赛力斯模式,就让行业看到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全新可能性。在华为和赛力斯的造车新范式里,中国新能源势力能够让更多跨界造车新物种加速涌现,从而以更快速度“走出去”,向全球豪华车市场发起挑战。 随着华为继续加码高端乘用车市场,赛力斯模式的价值也将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事实上,近期东吴证券、方正证券、中金公司等机构已经接连上调赛力斯目标价,维持“买入”/“推荐”评级。 属于赛力斯的长坡厚雪新十年,近在眼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