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康宁医院周东升课题组联合暨南大学李昂课题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袁逖飞课题组阿尔茨海默病物理治疗新突破

BrainTechnology

共 140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11-19 00:09

本文来源:BioArtMed

2021年11月11日以Effects of 40 Hz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 on cognitive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为题在线发表在BMJ出版社旗下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 Psychiatry上。该研究由宁波市康宁医院周东升课题组牵头完成,得到了暨南大学李昂课题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袁逖飞课题组的协作。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病症。我国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人数预估超千万,位居世界第一,带来沉重疾病负担,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AD患者出现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精神行为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死亡。尤其以记忆、语言、定向等认知功能的进行性损害为突出表现,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前期一项基于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利用40 Hz闪光刺激AD模型小鼠,可以在脑内多个区域引起伽马振荡的增强,进一步清除淀粉样斑块沉积,改善AD认知功能。然而,考虑到光、声等刺激的感官依赖性、人体有效性及临床应用局限性,目前尚缺乏一种普适于多脑区的有效物理干预策略。相比于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技术,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可以有效产生脑区间相位锁定(phase locking),从而实施振荡模式的操纵。


近期一项临床研究证实,针对颞叶-海马区域的40 Hz经颅交流电刺激能够对AD患者产生显著疗效。该研究招募了 50 名 AD 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配到双侧颞叶的伪 tACS刺激(n = 27)或 tACS 刺激组(40 Hz, 2 mA, n = 23),进行为期六周、每周五天、共计三十次的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三个月进行认知评估,并检测血清中淀粉样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双侧颞叶-海马区域的40 Hz tACS 治疗显著改善了 AD 患者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的提升伴随了血清中淀粉样蛋白标记物的显著降低。


该研究首次临床验证了40Hz伽马频段刺激对AD患者认知功能干预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可穿戴、简易版的tACS可能成为AD患者接受社区治疗、家庭照护与远程医疗的重要选择。在未来研究中,通过优化个体化靶点与频率的tACS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与长期有效性,从而实现AD的创新物理治疗。


原文链接:

https://jnnp.bmj.com/content/early/2021/11/10/jnnp-2021-326885


谢谢大家观看,如有帮助,来个喜欢或者关注吧!


本文内容参考以上网址。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使用,不作其它用途,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作删除处理


有任何疑问及建议,扫描以下公众号二维码添加交流:

浏览 4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