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归因和外归因对于人生的影响

水木清华

共 119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2-21

aad54a854f1c079d2055d94849b83326.webp


有一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叫“事出有因”,意思就是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也不见得每件事情都会去找原因,但是我们会找原因的事情一定是和我们的利益和情感息息相关的。


a58e98564771a42d6e2a8ab62280c607.webp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Rottre.J.)在20世纪的时候提出过一套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对于事件的归因倾向理论,称之为控制点理论


在进行事件归因的时候,会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相信自己对于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能够进行控制的人,称之为内控者;而另外一种人就是听天由命心态的,相信是命运和机遇等外在因素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称之为外控者。


91c1c3ff256b260598d45f45613f3fe8.webp


有一位朋友去美国留学,刚开始就是一系列考试,第一次考试他只考了37分,为此感到自责、自卑和焦虑,甚至想打退堂鼓—换专业。经过了解发现,尽管他只考了几十分,但已经是前几名,大部分同学考的还不如他,特别是那些美国白人同学,题目基本上都不会做,但他们似乎并不会因此而自责和焦虑,就只是抱怨题目太难了。这就思维方式的差异,咱们中国人更倾向于内归因,习惯于认为是自己的错或者是自己不行,陷入盲目的自责和焦虑,而看不清客观事实。而那些白人同学则会认为是题目太难或太偏,而学习还没开始,所以并不是自己有问题。

56477d8014677eabecb33a32c50bcbbe.webp

在咱们的观念中,似乎外归因是可耻的,只有那些品德和能力不行的人才会向外归因,遇到问题首先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应该去表达和争取,所以往往就比较压抑,习惯于自责和自卑。但实际上自己这样并不舒服,作为心理补偿,就会看不起那些外归因的人,但也会忍不住的嫉妒和诋毁那些看起来比自己优秀或快乐的人。当然这也不是说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责怪他人和环境,而是要认清客观事实,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归因,属于自己的问题自己要勇敢的承认和改正,属于他人和环境的问题,自己可以表达不满和抗议,当然也可以选择理解和接纳。

咱们中国人也倾向于关起门来搞自己,在外界遇到问题和阻碍时容易自我封闭,自己一个人胡思乱想、搞内斗,不与他人合作、沟通,就容易想当然和自以为是,陷入一个紧张和偏执的僵化状态,郁郁寡欢和焦虑不安。就像前面那位留学生朋友,刚去到新的环境,不急于论成败和做选择,要先了解和熟悉周围的同学、导师和环境,先建立关系和适应环境,这就好比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看清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后续的努力才会更有成效。

de41d606912e6674cbafd87d323bfb8f.webp


内控者会相信自己能够发挥作用,自我价值感会更强一些。面对困境,能够付出更大的努力,愿意继续投入,而不是退缩,能够成功者往往是内控者。

外控者对于个人努力和行为结果的关系是无法看到的,当面对失败的时候,总是会把责任推卸于外部的匀速,不想办法解决,总是向别人寻求帮助,比较消极被动的生活。


5d7a3b80b484b95105d2f9d1e17e2bcc.webp


看到这里,大家可以比对下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归因的了,你是内控者还是外控者呢?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心里就有数了。


 e1fa344e884142f3a5efc4823a01c133.webp

f1a45ad47721b5dcf443649f5d65ac02.webp



浏览 17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