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培养方式 to HR/培训经理
前几天和起点学院的Tony直播了一场关于产品人才培养的话题,面向的对象是HR/培训经理(而不是产品经理)。
交流中,大家都特别关心“能力模型”,但我想说的是,能力模型有局限性,所以再整理一下相关内容。
—— 几句话简约版本 ——
能力模型是“学以致用”,任务模型/目标模型是“用以致学”,后者更灵活。
从业务出发,选择对应的模型,再推导培养方式,例如——成熟业务用能力模型,(数字化)转型期业务用任务模型,而创新业务用目标模型。
有四件事可以做——意识改变,能力补齐,实战演练,组织保障。不同模型,比例侧重不同。
三种模型,越往后越适合高级人才,选拔/招募 > 培养,越难用批处理式的传统培训帮助他们。
—— 较长的啰嗦版本 ——
能力模型,更适合已经稳定、不太变化的成熟业务/岗位。
日常工作任务的固化,让我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复定义、验证、迭代对应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项。然后,每个能力项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辅以案例说明,加上学习方法、学习材料……就可以定出若干岗位层级,培养(或招聘)即可。
这个被固化了事情,就可以交给传统意义上的培训经理(或招聘经理去招人),采购相对成熟的课程,加上模板化的实训,干起来价值感其实没那么强。
针对能力的培养,叫做“学以致用”,和学校里的教育模式接近,先培养能力,然后胜任工作。一些大型集团公司需要这么做,适合批量化的培养,见效有滞后。
但,有些实际业务环境,对各种岗位的能力要求经常没这么稳定。
比如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时期,很常见的,组织内原有的项目经理会被要求转型做产品经理,工作任务先发生了变化,举个例子,他们要开始主动调研内外部需求,而不是被动接需求了,那需要的能力显然会相应变化。
而在这种变化期,新任务本身就是在探索中,需要结合公司内部实际情况,有的探索成功,也有的会失败,于是,这时候去试图总结什么能力模型,有效期很短,也并无必要。
另一方面,同样的工作任务,在变化期,需要具备的能力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项目管理能力里面具体的方法论。如果还是按照能力模型的思路去采购课程,很容易出现“课程内容看起来匹配,上完发现有偏差,用不上”的情况。
所以,这时候我们会提出一个任务模型,总结特定岗位、人才的工作任务就够了,这相对容易一些,然后直接“用以致学”,或者更通俗的说——边干边学、碰到问题解决问题。
这时,对于人才培养和成长来说,如果你确信市面上有对应的成熟课程,那当然最好,但很可能没有。而公司直接把人丢进实战里锻炼的话,也有很大问题。一是公司的试错成本太高,二是人才的成长周期太长。
所以,这时候更适合用模拟实战的方式,结合组织实际情况,把特定的任务设计成工作坊,让员工快速体验任务的转变,然后HR和产品人员一起共创需要提升什么能力,同步在参与者中筛选合适的人才。比如对“内部产品市场化”工作坊,就可以让员工体会到,把内部产品丢到外部市场里,有哪些任务差异,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如竞品分析),再落地到对应的课程。
当然,任务模型的方式对人才本身的要求更高,对HR和讲师顾问的要求也更高,培养时采用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只是上课肯定是不够的。这批高潜人才成长了、公司的转型也基本成型,然后我们再转而把某些任务模型固化为能力模型。
而如果变化持续存在,那基本上就是创新业务了,这时候任务本身都无法固化,则我们可以用一个目标模型。据我所知,字节跳动早些年对产品经理,甚至没有具体的层级定义,而是直接通过ORK中的O,目标大小、达成情况来评价的。很显然,初创公司/内部创新业务可能更适合目标模型,一共就几个产品经理,每个人任务不同,需要的能力也各异,选对能自我迭代的人更重要。这时候,陪跑式的轻咨询更适合,更灵活,缺啥补啥。
小结一下,人才的培养,业务的胜任都要紧跟战略,从战略/业务目标出发,再推导出任务,再沉淀出需要的能力。或者反过来讲,能力培养是为了胜任任务,胜任任务是为了完成目标。
于是,三种模型都有典型的应用场景,比如——
成熟业务用能力模型,(数字化)转型期业务用任务模型,而创新业务用目标模型。
越往后,越适合高级人才,传统讲授式培训对他们的作用越有限。
越往后,越需要互动、启发、碎片、实战、个性化的培养形式。
越往后,选择越胜过培养,通俗说就是招聘重于培训,选拔难度也相应增加,很多时候要靠业务负责人、老板去判断,而不是HR。
越往后,越接近解决业务问题(目的)而不是特定的培训方案(手段),也越加灵活、难以把控。
越往后,关注点越来越从“人才培养-因人成事”到“业务成功-借事修人”。
对于HR来说的,可以为产品人才培养做的有四大块,不管是能力/任务/目标模型,这几块都存在,只是比例侧重不同。
意识改变,能力补齐,实战演练,组织保障。
意识改变,不只是对产品岗,还有周边需要配合的岗位(适合一些大场分享的交付形式)、以及管理层(适合沙龙、餐会的交付形式)。
能力补齐,对应传统的培训业务,基础的知识技能应补尽补。
实战演练,是“边做边学”,OJT(On Job Training),轻度一点可以用实战模拟的工作坊。更深度一点,就是陪跑式的轻咨询。事情做到这一步,可能不在传统培训经理的职责范围内,需要类似HRBP、业务方等角色参与进来。
组织保障,是对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考核机制等等的匹配。这一块就更深入一些,需要公司高层甚至一把手的参与。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4本书的作者,前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i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