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负天赋,活出生命的意义
共
299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12-23 12:06
为什么她的雕像能坐落在香港的世纪大道,成为继李小龙之后的第二人?
为什么她是仅有的一位同时获封「歌后」及「影后」殊荣的香港艺人?为什么她被称为香港一姐,发起活动能让天王巨星都来捧场?上两篇,我从培训经理的角度及职场人士的角度分享了收获,也部分回答了问题。
因为对于这么一位优秀的人物,需要时时对照,便于自我提升。之前在SF的时候,工作中常用一个词叫“交付物”,就很形象。比如你说这周去跟很多人沟通了,沟通是个过程,写到周报里面,还要有沟通的结果,可证明的材料文档等。再延伸一下,作品就是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加入自己的劳动创造,变成别人认可,愿意付费的结果。职场人的每一份工作,每一个任务,不论大小,都要可交付,有追求的人,还要让它成为高峰、成为艺术。就像苹果手机一样,有人说拆开苹果,都能看到苹果手机在看不见的地方都非常用心。虽然我不是果粉,但也会欣赏像艺术品一样的产品。
当然,还要靠运气,也就是大时代的背景,或者叫风口。梅艳芳演唱会最后留下两个字“再见”,有人感叹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我把天赋放在首位,天赋就是你做起来会喜欢、会产生心流、会比别人做得好的事情。就是上天给了你什么,就把它发挥到极致,而不要盯着自己的缺点。有个小故事:有个人在海边得到了一个大珍珠,但是上面有个小黑点。
这个完美主义的人想:这么白的珍珠,有个小黑点影响卖相。于是拿刀开始刮小黑点,刮了一层,还有小黑点,不甘心,再刮。本来一颗大珍珠,即便有个小黑点,也可以卖个不错的价钱。每个人都有那个手欠的时刻,没事就削自己,结果劣势补成了平淡无奇,优势荡然全无。于是,向后看还是后悔,向前看还是迷茫,看当下还是焦虑。这也是为了生计,但在电影中能看出来,她很享受这种舞台状态。长大后,她自己,她生命的贵人们都觉得她是天生属于舞台的。爱好要去琢磨,发现自己擅长的,刻意练习,就从业余变成专业了,就从爱好升级成热爱了。比如你看书很痛苦,就可以换个形式学习,比如听书,比如交流请教。人都是有上进求知的欲望的,只不过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同。培训经理让学员学,就要重视脑科学,用大脑喜欢的方式来教学。(比如升旗仪式,企业文化等,这些都是在形式中赋予内容价值)周末看了《郑渊洁家庭教育课》,教育孩子与成人培训有相通的地方。以身作则、相信天赋、保护好奇心、独立思考、探索欲、鼓励正确行为。
中产阶级的家长对孩子说:按照老师说的做,要听话,将来出人头地。富人家的孩子对老师说:我们家孩子就是不太喜欢阅读,但他喜欢跟别人交流,我们能组织一个读书交流会吗?我并不是说财产决定眼界,是想说,不论阶层,都可以给孩子自信。
阶层决定了获得的物质的多少,但爱,是每个父母都可以给的,不论贫富。如果觉得少,要么是父母不够用心,要么是父母不自觉跟别人比觉得自卑,自己都觉得不成功,怎么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那时候普遍人们觉得女歌手,要软甜,像邓丽君那样的才好。这就像市场营销的定位理论一样,差异化的竞争,反而创造了蓝海。天赋是上天恩赐的礼物,一个人坚信自己的天赋,通过刻意练习,把爱好变成热爱;如果能从中得到价值、收益、认可,你有自己的作品,就不会觉得辛苦。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求上进,但不要把财富当成衡量自己成功的唯一标准,从而将焦虑,不自信带给孩子。我不太清楚梅艳芳一个并非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为什么会那么自信。刘德华、周星驰莫不如此。出身贫寒,靠着作品人品出人头地。情绪管理ABC告诉我们是喜是悲,要看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尤其是,想当年拿着娃哈哈,眼神像纯净水一样透明的人。正因为有些乱七八糟的人和事,才看到清泉石上流的晶莹剔透。所以人们怀念梅艳芳,不仅仅是因为作品,而是那一代艺人的责任、品德,撑起了青少年的偶像天空。不要追求高人一等,而是要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融入人民中。之前说文化人的臭毛病,就是清高,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德艺双馨,才叫艺术家。
德才兼备,才能叫人才。
浏览
48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