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

林骥

共 4149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2-01-15

1. 序言


你好,我是林骥。

今天分享一篇我的读书思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从 2022 年 1 月 1 日开始看《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这本书,花了 10 天时间,总共看了大概 10 个小时,阅读的速度非常慢,因为我在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记录,希望能够好好吸收书中的内容,并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典老师,他没有按照父母设计的「剧本」,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成为一名生涯规划师、畅销书作家和创业者。

古典老师通过写作,传播自己的人生理念和生命价值,帮助更多人改变思维,扫除思维的障碍,不要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掌控自己的生活,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更快的成长。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运行规律,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过去。

不要陷入自我责备、自我批评和否定自己的漩涡,而要面向未来,用长期的眼光看问题,用终局的视角看世界,开阔视野、做好选择、借力系统,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用更加健康的心智模式,推动内在成长的飞轮,让人生发展有更多的可能。

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记录下来,包括写读书笔记,像保存一颗小小的珍珠,将来也许能找到一根线,把它们串联成项链,讲述一段美好的故事,让人生产生复利效应。

2.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找到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但找到有意思的事,就要容易的多,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即可。

目标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多花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经过日积月累,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大目标与微习惯之间,看似有点矛盾,其实可以兼容:用大目标指导努力的方向,用微习惯促进切实的行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和习惯都不要贪多,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断舍离」,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热爱的和有价值的事,并享受这种专注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3.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虽然我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包括读书、写作、运动、旅游、书法、音乐、绘画、魔术等,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希望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少数几个可以长期持续的、不能被完全满足的、永恒的兴趣,然后可以一直做下去。

2022 年,我给自己制订了新的目标,希望自己能够专注做好 3 件事:深度学习、用心写作、健身运动,每天为这 3 件事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并且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从中获得乐趣,成功的时候收获成果,失败的时候收获智慧。

4. 不做安全感的奴隶


安全感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和被需要,愿意无条件地去支持一些人。

如果自己受了伤,就从伤痛中走出来,并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自己遇到了困难,就想办法克服困难,并分享自己克服的方法,帮助他人少走弯路。

我现在每天都会在复盘总结中写自己的成功日记,以终为始,用数据为自己赋能,这是我建立安全感的一种方法,让自己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踏步。

我相信,用时间投资自己的能力,这比任何投资都更安全,而且回报也更高。

5. 心智模式决定命运


相信的力量很强大,当你坚定地相信一件事情之后,就很有可能慢慢变成那样。比如,真诚地相信自己未来会更好,就真的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是关于智慧的智慧。数据是程序运算的结果,心态是心智模式运算的结果。如果只学结果,不学算法,就会浮于表面,处于被动的局面。

虽然我们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历史记录中,计算出有用的数据结果,找到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不断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过好未来的生活

运用多元思维模型,知道每个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思维模型,进行交叉验证,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如果选择的方向不对,那么再努力也是白费。

定期进行复盘总结,重新推演过去已经做过的事,并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发现失败的教训,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避免重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未来才能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阅历,就是不仅要阅读,还要经历;经验,就是不仅要经历,还要体验;无论是增加阅历,还是增加经验,都不要忘了复盘、复盘、再复盘。

6. 成功学不能学


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多克·弗兰克尔说: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坚持未必成功,付出也未必就有收获,但有些事还是值得我们去坚持,去付出。

坚持只是成功的方法之一,有时候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手段,因为有舍才有得,看清楚事物背后的本质才是关键。

追随自己的内心,好好学习和实践,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不是学习成功学,而是学习做自己。

7. 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


什么样的事业可以让自己热衷一生?

如果要等到有了确定的答案才开始行动,那么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只有先行动起来,用探索的精神,先去努力尝试,才有可能找到。

运用概率和数据分析的思维,先尝试大约 37% 的机会,计算出一个期望值,然后在剩下 63% 的机会中,一旦超过了期望值,就立即做出选择,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这是最科学、最合理的选择,既能避免后悔,又能避免错过。

时间一去不复返,需要提前做一些规划,但是并不需要 100% 地精确,而要留有一定的闲余,以免扼杀自己的创造性。短期靠计划驱动,中期靠规划驱动,长期则靠愿景驱动。

不要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放弃做计划,而要追随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敢于放弃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机会,同时抓住一些不变的东西,持续去做真正值得长期去做的事情,比如读书、写作和运动。

8.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假如我们的情绪都是由别人的行为来决定的,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么就有可能进入受害者模式,发展成为一个经常抱怨的人。

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从受害者模式,变成掌控者模式,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找到当下更好的应对方法。

比如,堵车的时候,知道自己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个现状,抱怨也解决不了堵车的问题,那就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可以选择听音乐放松一下,也可以选择听书学习。

不要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因为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如果真的想要让世界变好一点点,那么就去适应它,把不公平当成一种机会,并尽自己所能,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做一点让它变好的事情。

9.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同样一件事情,主动选择是喜剧,而被迫接受可能就是悲剧。

比如,父母忘了要为自己而活,全心全意为了孩子,自己牺牲太多,但往往也要求太多,强迫孩子做很多事情。

如果这些事是孩子愿意做的事,那么皆大欢喜;但如果孩子是被迫接受,并在被迫之下逐渐失去自我,那么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家庭的悲剧,父母痛苦,孩子也痛苦。

我很喜欢李宗盛写的歌词: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为了更好的未来拼命努力
争取一种意义非凡的胜利
希望我们都能通过转换思维,变被动为主动,选择和自己赛跑,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10. 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千万不要混淆价格与价值的概念,价格高的东西,对自己未必有价值;价值高的东西,未必能卖个好价格。价格通常来自外在的评价,而价值是来自内心的感受;价格让人焦虑和产生攀比心理,而价值让人幸福和有成就感。

价格是一维的,学习只追求高分,工作只追求高薪,陷入「内卷」的状态,让前方的路变得越来越窄;而价值是多维的,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一个缺乏智慧的人,会根据价格选择不理性的消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反正看到别人有,自己就也想要,随波逐流,渐渐失去自我;而一个有智慧的人,则会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价格,理性消费,不贪图小便宜,也不奢侈浪费,坚持做长期有价值的事,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最后的话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思考,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难。我通过写读书笔记,总结自己的思考,也是希望能够加深自己的理解,增加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的可能性。

未来的世界变幻莫测,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需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不要太过激进,也不要安于现状,而要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找到一些不变的规律,判断未来的趋势和走向,理清背后的逻辑和思维,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决策。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锻炼一些具有持续价值的通用能力,比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积极拓展与自己主业相关的能力边界,比如,数据分析师可以试着应用对比、细分、溯源等思维,还有 Python、SQL、BI 等工具,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坚持利他的原则,适当降低自己的预期,同时不要失去希望,积极去探索未来更好的可能,让自己能够伸缩自如。保持健康的身体,这一点特别重要,努力让自己活得足够长,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国家的宏观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可能是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世界是由许多具体的问题组成的,检视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否与环境相吻合?是否属于合理配置的范畴之内?

运用逆向思维和以终为始的理念,聚焦自己的长期目标,适当进行「断舍离」,排除一些不合理的选项,在一个细分领域深耕,审慎地做出符合长期发展的规划,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相关文章:读书?不,用书!

和我一起,探索数据赋能之路
浏览 2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