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不感兴趣?其实就是你没胆子尝试而已

共 199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4-16 11:57


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面,把职场和生活中的人分为两类:一类为没兴趣一族,另一类为感兴趣一族。


没兴趣一族:


好像从来没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特长,做什么都一般,工作没太多激情,干了好几年,做的事情依旧和之前差不多,你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答:工作不就是这样吗?还能怎样?


感兴趣一族:


刚好相反,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每天都像一次新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在生活中,他们也是样样精通:摄影,写作,跳舞,音乐,运动......


他们好像是上帝的宠儿,优秀的让人仰望,每次见到这类人,我总是会感叹一句:你也太牛了,怎么什么都会啊。


有时候还会抱怨一句:为什么老天让一些人拥有用不完的精力好奇心,让他们样样优秀,而自己却只能站在旁边仰望别人?


兴趣:英文是interesting。源于拉丁语词根inter,意思是“在......之间”,后面加上代表最高级的est和代表当下的“ing”,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当下(ing)的事情中(inter)。


古典老师不愧是英语老师啊,  没想到一个单词还能这么理解。


也就是说,兴趣其实就是让你完全置身于事物之中,当我们真正投入当下的事情中时,不管这件事多么简单,多么渺小,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佛家禅宗讲投入:


有人问:如何用功?


大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让我想到了《认知觉醒》中讲情绪专注。也有一个行者和老和尚的故事。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之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为得道呢?

老和尚道: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饭即做饭。


也就是说,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很多时候我们不感兴趣,是从未好好想过投入当下,也就是从未真正感受过乐趣。


我们总是在思考:读这本书有什么用?万一做不好怎么办?


这让我们无法从任何东西中获得乐趣,也无法专注于做一些事情。


乐趣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一个婴儿在玩的时候咯咯笑,并不是因为这个游戏会让他获得什么;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觉得心之向往,但小说本身并没有写着“本书能减压”的字眼。


快乐就是快乐,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


尝试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尝试,一定会失败。尝试了,不管成不成功,我们都能体会到过程的快乐。


书中讲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女士,家境优裕,不用上班,孩子也上学了,于是闲着无聊,就报名了少儿师资班学英语。


她没有就业压力,但从未迟到旷课,笔记做的非常工整详细,还有很多缺课的同学找她借笔记。


每次上课,她都特别认真的在听讲。一个月后有一个美文背诵大赛,需要背诵大量指定的文章,很多人都觉得,既然拿不到奖,就没必要参加了。


但她不一样,她不但报名了,而且还特别认真地在准备。最后比赛的时候,没有抽到她背诵的文章,于是她勇敢地对评委说,很抱歉,我没有背诵过这篇文章,但是我特别喜欢另外一篇,我可以背给你们听吗?老师们同意了。


看完这个故事,好像明白了,为什么优秀的人总是那么优秀了。



他们总是充满快乐和激情,对任何事情都是全情投入。成功了,他们可以收获结果;失败了,他们可以收获到智慧,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能收获到做这件事的快乐。


所以投入是热爱生命的钥匙。希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全情投入,即使收获不到结果,也可以收获快乐。

浏览 10
31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31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