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独角兽云从科技登陆科创板,开启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进阶路

新机器视觉

共 331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5-31 10:29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新机器视觉”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5月27日,云从科技(688327.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股票发行总数约为1.12亿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5.18%,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价格为15.37元/股。


2019-2021年,云从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07亿元、7.55亿元和10.76亿元,2021年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42.49%。作为一家硬核的人工智能企业,云从科技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9.39%,超过上市规则中的10%。

本次上市后,云从科技将募集资金37.5亿元,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年收入突破10亿元

软件系统业务毛利率超70%


云从科技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和各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公司成立于2015年,主营业务按照提供交付内容和业务模式,可划分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为7.8亿元、7.51亿元和10.7亿元。其中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48%、31.50%和12.72%,毛利率较高,分别为89.30%、75.86%和73.99%;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52%、68.50%和87.28%,毛利率分别为23.43%、28.19%和31.34%,呈现稳定上涨的态势。

公司控股股东为常州云从,实控人为创始人周曦。截至招股说明书,常州云从直接持有云从科技14650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23.32%。创始人周曦直接和间接持股为24.0075%,并通过常州云从通过直接持股部分在股东大会拥有64.60%表决权。因此,上市后云从科技股权结构稳定,决策权掌握在创始人手中。

目前,公司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已经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在智慧金融领域,云从科技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超过100家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推动全国众多银行网点进行人工智能升级;在智慧治理领域,云从科技的产品及技术已服务于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在智慧出行领域,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上百座民用枢纽机场,日均服务旅客达百万人次。

从技术落地应用场景上,云从科技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20年,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在“数字基建 云聚广州”线上签约活动中达成合作,共建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打造广州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枢;2021年初,云从科技与四川天府新区携手打造的“城市大脑项目”,是人机协同在智慧城市领域落地的创新示范,获得各界瞩目。


AI让城市更加富有发展潜力。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曾说道:“AI本质上能够把稀缺资源,也就是我们顶级的服务以10倍、100倍的量级扩展出去,让每个人享受更好的服务。这是AI的未来。”

云从科技持续致力于将人机协同与社区、出行、安全等人们生活的各个场景深入融合,以人为本,推动智慧服务更精准、更靠前、更贴心,延伸智慧城市的生活半径。

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5亿

占营收比重超50%


作为“AI四小龙”中率先登陆A股上市的人工智能企业,云从科技汇聚英才组成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创始人周曦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现任云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5年周曦离开中科院,历经多年组建了一支成熟的研发团队。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575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231人,占研发人员的比重为40.17%。核心团队包括周曦、杨烨、李继伟、姜迅等组成的管理团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功底,形成了技术人才壁垒,有力地支撑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同时,云从科技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研发队伍的建设,制定了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丰富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和内部人员的能力提升。


舍得在研发上下功夫,方能换得真成果。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2019年到2021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投入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25%、76.59%和49.67%。

通过持续自研项目,云从科技拥有自主可控且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曾先后9次获得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桂冠,并于2018年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公司自主研发的跨镜追踪(ReID)、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正是由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云从科技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的制定,承担多个重大专项。例如受邀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公安部行业标准等3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同时承担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高准确度人脸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项目”等多项重大专项科研项目。

到目前为止,云从科技尚处于高投入的发展阶段,尚未实现盈利。2019年至2021年,云从科技分别亏损6.92亿元、8.44亿元及6.64亿元,亏损逐渐收窄。其中2020年受疫情影响,亏损有所扩大,但2021年随着在手订单金额的增加,亏损收窄。根据招股书中预测,2022年将实现净利润为亏损6.12亿元,预计亏损缺口进一步缩小,直到2025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77亿元。

持续深耕人工智能市场

预计未来CAGR为33.6%


作为国家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支持下逐渐深化,焦点从技术研发转向各行业多元化场景应用落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垂直领域加速渗透,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开启智慧化升级进程。预计2022年人工智能带动行业应用综合解决方案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7307.6亿元,而这正是云从科技专业领域核心优势所在。

云从科技基于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以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方面的技术深耕,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招股书,公司根据目前在手订单以及对未来业务的谨慎预测,预计2022-2025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分别为16.82亿元、25.01亿元、32.27亿元和40.11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3.60%。在德勤《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中,云从科技与字节跳动、Facebook等企业一同被评为“全球人工智能高增长企业50强”。

分应用场景看,有关智慧治理及新基建的业务将是公司未来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前者主要面向公安、政法、交通、应急、文教卫、社区园区等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客户。随着智慧治理市场尤其是“系统平台+软件应用”市场向头部集中,公司操作系统在治理行业需求越来越明显。根据赛迪顾问统计,2022年智慧治理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年增长率为19.7%,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后者服务于兴业、惠民的综合性智能化项目。2020年和2021年,云从科技承接新基建业务订单数量共计三个,合计不含税金额达到9.22亿元。在此基础上,云从科技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并将扩大在其他城市的大中型数字新基建项目订单数量及金额。

放眼未来,人工智能或将进入第三阶段,即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AI将尝试人类与机器智能交互嵌入所有业务流程,联通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智能流量的再分配,大幅优化人类与智能的协同体验。专注于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的云从科技,未来业绩收入与行业地位有望持续提升。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李洋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THE END—
浏览 3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