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设计,丢不丢人?
前两天在一个产品群里看到一个讨论,是关于「知乎」的一个功能。
这个功能的名称叫「评论发图」,也就是支持在评论文字和表情的同时上传图片。
只不过,知乎的产品团队给这个功能加了一个限制,只有付费会员或者「盐值」大于等于 750 才能使用。
后者,可以理解为知乎里的一种积分机制,会通过你的活跃与贡献情况累积。分数越高,说明你越是优质用户。
有几个产品经理在讨论这个设计,其中一个哥们儿说:「设计这个功能的产品经理要么是被 KPI 逼疯了、要么是被业务部门催更了,总之太丢人了」。
我理解他所说的丢人实际上是一种讽刺,认为把这种基础功能设定为会员权益是一种小聪明。
作为知乎的非活跃用户,我不知道这个功能在知乎的产品体系里扮演什么样的作用,以至于它的重要程度需要靠会员去撬动。
通常来说,产品将自身能力划分为基础功能和增值功能是一种正常操作,以此可以通过增值功能获得产品收益。
比如,一些工具类产品会限制免费用户的权益,但成为付费用户后就可以解锁更多权益。
这些,都是建立在用户对产品形成了依赖和认可的前提下。
说白了,用着好,那就付点钱让自己用得更好。
所以,常规套路里有两种设计。一种是先让你免费体验,体验期过了后让你付费;另一种是直接设置门槛,只有付费后才能使用。
如果要说转化率,第一种的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那么,知乎这么设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说几点我的思考,不一定对。
第一,作为一项增值功能面向用户使用,但不一定是有大量需求,而是小众高频需求。
不要觉得用图评论多此一举,或者是否真的有人需要。因为,在海量用户样本中,我们的感觉往往会具备局限性。
之所以说小众高频,那对应的就是知乎的忠实用户。他们的使用场景里存在利用图片表达的习惯,且大概率已经是知乎会员。
这么一来,这个只有会员才能用的功能就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不仅符合了自身习惯,而且强化了会员的价值属性。
所以,与其说这个设计是面向所有用户的,还不如说是专门面向那一小撮用户的。
对于更广大用户来说,有没有这个功能并不影响使用,但对于那一批小众用户来说或许会提高会员续费率。
第二,通过会员门槛控制评论区图片的质量,某种程度上控制评论区氛围。
如果你还有印象,应该记得微信之前短暂上线过朋友圈评论支持表情包的功能。
从逻辑上看,这个功能没啥问题。但这个功能上线后不到两天就立马下线了,原因就是没有控制住评论区氛围。
发图的成本比文字更低,如果发图的门槛和发文字一样、且存在大量的不可控图片,那评论区就会形成灾难。
显然,微信当年就是踩了这样的坑。
所以,会员功能就是一个门槛。
第三,来自 KPI 和业务部门的业绩压力,寻找一切可商品化的产品功能。
因为在知乎的盈利模式中,付费会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业务。所以,尽可能提高会员转化率就能带来商业收益。
或许是 KPI 导向,或许是来自业务部门的压力,让产品团队做出了这样的设计和决策。
这种考虑在很多产品中都能见到,比如笔记工具产品的高级功能、共享文档的多人协作功能、以及云盘的超大文件存储功能等。
通过捕捉一部分用户的需求,然后将产品功能商业化,以此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
至于这么设计是不是丢人,我觉得还不到那个程度。
我们可以试着切换一下立场,立场是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所代表的利益。立场不同,结论不同。
如果你不是这个功能的目标用户,其实对你没啥影响。如果你是这个功能的目标用户,那你会评估会员权益和功能价值的 ROI。
凡是商品,必有选择。
不能说选择付费的人一定都是傻叉,也不能说设计商品的人一定是想钱想疯了。
所有的交易,都是一种价值互换。
当然,以上三种情况只能说是可能性,并不是结论。而且,我所说的也可能是错的。
产品决策存在很多种可能性,我们看到的现象不一定就是背后的逻辑。而通过逻辑得出的结论,往往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或许,这就是做产品有趣的地方。
················· 唐韧出品 ·················
最近收到不少星球同学的反馈,通过我们星球内的简历优化方案修改完后,获得面试邀约的概率增加不少。
PS:星球成员可以免费获得这门课程,扫码也可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