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中国首部人工智能纪录片,引领孩子用AI探索未来!

水木人工智能学堂

共 285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6-22 00:39

正文共:2719字-14图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就通过测试并可下结论为机器具有智能。”


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它的诞生也标志着人类开始了对于机器是否智能的探索。


在70年后的今天,各种智能设备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显然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人依旧认为人工智能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报告,可现实却是,它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中,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从无到有、从起步到逐渐走向成熟,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此之快,可以预想,10后的孩子,将前所未有地融入智能世界,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接触到更加高级的人工智能。


让孩子认识、了解甚至思考人工智能的意义,既是为未来做准备,又能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引领孩子接触人工智能世界,小猿极力推荐宝爸宝妈们给孩子看看《你好,AI》这部科技主题纪录片。它通过具体实例,为我们真实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对类社会的帮助与改变。


别看它是科技主题的纪录片,孩子看起来却不会感觉晦涩难懂,虽然叙事视角从人工智能切入,但讲的却是人类与宇宙、历史和自己打交道的故事。


《你好,AI》

著名配音演员季冠霖献声

好莱坞一线摄影指导掌镜

中国第一部8K全画幅变形宽银幕纪录片



这部《你好 AI》纪录片一共五集,每集18分钟。内容科学真实又不落俗套、富有趣味,主要包括火星计划、激活历史、自然物语、进化方舟、未来视界五个主题。


主创团队历时一年半,跨越亚、欧、美、非四大洲,采访77个人物、拍摄43个机构,拍摄过程经历四季多达119天,足迹遍布30+国内外城市,采访到许多在其他资料中稀缺的真实画面。


不占用孩子过多的课余时间,短短十几分钟的画面,就能让孩子全面了解AI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周遭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正如影片豆瓣简介所表达的: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探索之路,更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旅程。


人工智能,助力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飞向其他星球的计划里,智慧的人类曾经想过无数种可能,但为了确保安全却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让机器人成为我们的替身。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机器人Sherpa TT就正在努力帮人类完成这一目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附近最接近火星地貌的地方进行模拟勘探人物,以期有朝一日能够代替人类去登陆探索火星。

这就是该片中的主题之一——“火星计划”,它为我们讲述了AI帮助人类寻找外太空文明,寻找未来的历程。


多少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探索。除了对火星的探索,在地外文明搜寻、中国天眼捕捉脉冲星信号复制陨石、绘制月球地图等科研方向上,也能轻易捕捉到人工智能的踪影。

关于寻求地外文明、地外资源,科学家表示在月球上建立基地非常重要。


比如,去年NASA的一大重点项目就是绘制月球地图。要完成这项工作,如果只凭借人类自身,这项工作需要1200年。但通过使用一套深度学习算法,就可以在几秒内识别上千个月球坑。

最终,借助AI的力量,科学家们顺利完成了月球绘制工作。接下来,他们还将着力解决月球车的自我定位和多个机器人自主协作的问题。


整个篇章从全人类、宇宙等宏观着手,以极其专业的角度来讲述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再到背后提供坚实支撑的数据中心的变革。讲述方法深入浅出,让人一不留意就沉浸其中。

而当你还在感叹AI的强大力量时,它又会从这些基点出发延伸我们的思维:

人类是孤独的吗?我们未来的栖息地在哪里,或许人工智能会给出答案。远方和未来,触手可及,我们埋下的种子,将会生长出天梯。

看到这里,如果说还有什么是一定要和孩子分享的,那么请告诉他们:

看似未知的未来,其实来自于永不停息地探索。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相信人工智能最终会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人工智能,造就科技与文化的交融

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曾让无数巴黎民众心痛不已。在第一集的开头,一段真实的同期声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悲伤的一天。

“文物是不能永生,也不能再生的。”季冠霖的解说词听起来残酷了些,但又似乎不无道理。

当人类进化成熟,那些超越生存需求的创造力便已初现,我们的祖先希望用这些建筑、绘画、雕塑,表达对永恒的渴求。在人类不停地创造和纪念中形成了文明。但永恒,从来脆弱。



当全世界都在为保护历史文物不懈努力时,我们又能通过AI技术为这些文明古迹做些什么呢?

长城作为中国广为人知的文明古迹之一,近些年来却屡遭破坏,铺就的墙砖不仅随着时间逐渐风化,更长年遭受某些不文明游客刻字、破坏......


想要修缮和保护古老的长城,在过去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AI技术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科学家们用无人机对箭扣长城进行全角度高精度图像采集,生成3D模型后,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缺损检测,对长城进行数字化虚拟修复。


在中国敦煌,敦煌研究院也同样用AI为文物打造“数字档案”,与不断侵蚀洞窟的风沙和生物“拼速度”,让文明被更好地传承下去。

传统的记录方式无法克服天生的缺陷:无法解决的形变问题;很多洞窟没有摄距;洞窟内有很多障碍物。

为此,研究院的吴健团队开始了一场数字化复刻的征程,他们将每一幅壁画分成若干小份进行拍摄,再输出到电脑上拼接还原成整体壁画,形成与原作完全一致并高度清晰的数字档案。


片中还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情节:千里之外的石家庄观众和孩子们并没有去敦煌,却可以利用3D影像在触摸和体验着莫高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那些藏在莫高窟的岁月,被吴健团队复制出来,用科技留住历史,是这些守望者的探索。

与前文历史古迹被AI技术修缮的故事不同,本集所讲述的最后一个实例,是关于古老语言文化的传承故事。

据统计,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从全世界已知的6000多种语言中消失。
而满语,正是这些濒危语言中的一支。


为了“抢救”这门濒临消失的语言,研究员邓春雷找到了一位会讲满语的老人,再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人声进行采集、运算。最终合成为一个语音库,这样就可以将满语永久地记录下来了。

见微知著,这部纪录片不仅体现了满满的科技感,还为我们展现了它背后潜藏着的人文情怀。

人类会一代一代的老去,但AI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把钥匙,不论时间过去多久,人们依旧能够回头打开前人留下的那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与文明宝藏。


人工智能的力量,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未来,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文化、历史不断交融促进的历程。

回首人工智能64年的历史,也许你会发现,它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价值,将是难以想象的,也让我们对它充满无限期待。

既然我们的旅途终将驶向AI时代,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对AI说声:你好。

来源 | 猿编程

版权声明:本号内容部分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和作者,如有侵权或出处有误请和我们联系。

浏览 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