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理解电力现货交易?

产品经理读书会

共 199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08-16


前段时间有个群里讨论电力市场化的意义,顺带翻出了去年这篇《产品经理如何理解电力交易市场化?》。最近对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接触越多,发现去年这篇只限于电力市场化概念化的理解,为此本篇探讨下对于电力现货交易的理解。 现货交易参与方 电力市场化实际有不同类型的市场:中长期和现货。中长期又按时间分为年/季度/月/旬/周/多日的,现货则主要是日前、日内和实时。电力市场化过程中,不同市场参与方大致相同,只有略微差异。 现货市场中又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批发市场主要是发电企业、电网公司、交易机构、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零售市场则主要是售电公司、电网公司、交易机构和电力用户。也即批发市场偏向大规模交易,达不到交易门槛的电力用户主要在零售市场向售电公司买电,或者委托电网代理购电。电网公司主要起到输配电,获取输配电收益。 对于我们普通居民、农业、非盈利机构是不参与现货交易的,由政府规定的电价规则结算,因此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电力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现货市场组织和管理方是电力交易中心和电力调度中心。电力交易中心起初由电网公司中控股,后逐步降低股份,由电力市场各参与方参股,形成良性的交易市场形成;电力调度机构则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电网输配电能力同时需要做到电网安全校核。 现货市场交易 市场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各方对于未来判断的偏差形成套利机会,现货市场中不同参与方对日前、日内和实时电价判断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交易决策。以发电侧参与方为例,判断交易日实际供需紧张,即日内和实时电价可能更高,就可以日前少报发电量,等到日内多出的发电量可以以更高价格结算,反之则反向操作。 对于日前和日内电价形成机制核心在于供需关系。电力交易中心提前拿到供需双方发电和用电需求,再结合区域外送/输入计划、发电厂和电网检修计划等信息,以电网安全做安全校核和全社会用电成本最低为目标,形成日前出清电价。 在运行日,根据电网最新的运行状态和超短期负荷预测,经过安全校核和经济调度计算出实时出清结果,形成实时出清市场价格。 为了给现货交易各方报价报量的参照,通常电力交易中心会提前披露市场各类信息,如负荷预测、发电或电网检修计划、外送/输电计划等,方便各方能以逐利为目标下,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电力供需问题。 交易与调度 电力交易一个误区是,以为通过电力交易就能够降低电价。而实际情况是,电力市场化是希望通过利用市场化手段,将电力成本反映在终端价格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即「抓住中间,放开两头」。电网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发电侧和用电侧需要通用市场化手段传导价格,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电网企业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保障社会用电安全是第一位的。电力市场化后,电网电网安全职责,实际是通过以往行政命令控制发电厂,代替为通过市场化为主的价格信号,引导发电厂发电。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实际是供需确定性不断提高情况下,以价格引导成交,保障电网安全的手段。从而实现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 原来电网做调度,需要预测部门,提前做好日前母线负荷预测、系统负荷预测,日内超短期系统负荷预测和母线负荷预测,再辅以行政命令安排发电厂发电计划。现货市场机制下,这些预测的工作还是照做,只是除了支撑调度外,这些预测工作还要作为支撑发电与用电交易决策的辅助信息。 新能源交易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大量装机和并网,并参与电力交易是大势所趋。但新能源发电随性和波动性明显,且发电预测准度也有限,在现货交易过程中,往往新能源大发时价格低,新能源发电少价格高,新能源发电控制力弱,往往成为价格接受者角色。 今年五一时候,部分地区人们出游,又赶上新能源大发,甚至出现了短时间负电价的问题。未来解决办法一定是,通过储能设施平抑新能源带来的供需问题。另外新能源本身作为绿电,也需要更多的政策规则支持,从而更好支撑能源安全和减碳。 从这点看,就不难发现投资机构把储能看成数十年的长周期机会。就目前储能来看,度电价格还是非常高,国家强制新能源配储增加了新能源厂商的负担,储能领域亟需技术突破。 总结 不难发现,电力现货交易既有交易属性,本质上是通过市场参与者不同的预期和需求形成市场和套利空间,同时又受限于电力的物理属性,不能大规模存储和需要实时平衡,需要调度机构参与保障电网安全。同时新能源大力发展,又反向催生储能的巨大需求和交易规则的完善。

关于作者:

小乐帝,一线大数据&AI产品经理、简书互联网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

欢迎爱读书的产品人分享产品道路上的感悟

欢迎关注公众号:产品经理读书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改变世界




浏览 1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