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谈院士增选:导师施一公让我特别受益的是:纯粹,做事情的纯粹

共 118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3-18 20:09

数学算法俱乐部

日期 : 2021年03月18日       

正文共 :831

来源 : 颜宁微博

近日,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王莉入围 2021 院士候选名单引起广泛争议,被人称为 「白酒院士」。颜宁教授 2017 年落选中科院院士,被很多媒体与自媒体拿来与此做对比,甚至出现 「颜宁三次落选院士」 等许多谣传。2 月 18 日,颜宁教授在微博疑似对此进行了回应,原文如下:

图片来源:颜宁微博 @nyouyou

最近跟一些人聊天之后,忍不住想一个问题:我跟导师学到的最宝贵的是什么?

诚然,在科研上的批判性思维(比如每次组会 journal club 时候对于各种精选论文的各种就实验论实验的挑剔批评)、选择课题时对于相关领域科学史的关注、对于自己日常实验结果的批判性分析 (critical assessment,没想好中文咋翻译,上面的批判性思维也是这个词 critical)、好的实验习惯(参见施老师写给研究生的一系列文章),等等……

但是年龄越大、自己的经历越多之后越觉得,让我特别受益的是:纯粹,做事情的纯粹。

做科研就是被探索本身的魅力以及培养年轻学者这两个大目标驱动;做教育就是纯粹地为了育人与探索高教体制...... 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免沟沟壑壑,但是方式方法路径都是服务于纯粹的目标。而纯粹的做事其实从大的时间尺度上回看,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扯了半天大旗,其实是挺烦最近怎么又把我揪出来说院士增选的事了?

来,科普下: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的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可以通过学会提名或者三位院士提名。本人从来没有三次落选啊 -- 别这么侮辱人。我只在 2017 年被提名过一次,除了提名之外,并未与任何人交流过细节,所以对于程序啥的还是糊里糊涂的。

之后 2019 年和今年都有几位院士基于我之前在国内的工作要提名,都被我婉拒了,原因嘛可能有点 naive:不想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不在国内工作,名字出现在候选名单会被一半人骂;选不上则会被当成骂人的工具人。我乐呵呵地做科研,勿 cue



— THE END —


无法理解五维空间?看这里就懂了,还有更高维度的空间解析
感人至深:40岁博士毕业,新任安徽省长王清宪的博士论文后记
年仅42岁!华科大痛失一位顶尖教授!
这位85后清华博士,拟任县委书记!
哈佛教授对博士生的8个忠告:步入社会前,最重要是“娶一个好女孩”
被认为是世界史上50个最伟大的发明有哪些?
浏览 3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