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作、读书、写字产品经理的Q1总结
共 204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04-09 11:21
我该怎样总结我的Q1?
我想了想,只能用「浮躁」两个字。是的,浮躁,特别浮躁。
90天里,看了不到10本书,两年来单季度阅读量最低。写了刚好10篇字,持续写公众号一年来的单季度产出最低。
过了一个春节,玩了一个城市,换了一份工作,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春风十里,忘了职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借着换工作的契机,是时候反思这不算成功的Q1。
01
关于工作
工作有变动,不稳定的变动。
从瓜子到网易,从毛豆新车网到有道云笔记,从产业互联网回归到古典互联网,兜兜转转。那什么是不变的呢?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变,追求成长的方针不变,输出价值的原则不变。
无论是产业互联网还是古典互联网,产品经理都需要解决问题。业务的问题、产品的问题、用户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两者的区别是问题侧重的方向不同、产品决策的原则不同。这种不同在职场中的表现就是教育用户或者被用户教育。我的Q1就是在被产业互联网的用户教育。
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搭配用户惰性有现有习惯,怎么办?新的模式需要缓慢教育用户但偏偏缺少耐心时间,怎么办?业务创新重塑流程但面对动了蛋糕的内外阻力,怎么办?长服务链条的口碑体验搭配行业排斥的话语权,怎么办?宝贵的经历。
Q1的工作中我遇见了强大的领导,优秀的用户端团队,合作了最好的中台B端,见到了最佳的运营BD,受益良多,难说再见。
增长见识,了解不同。看到不同的成长,才知道产品条条大道的天赋异禀。Q1看到了能力之间差距,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管理,有了更强烈的目标感,顿悟了产品之路就要一直追求确定性,能把控的确定性。
那为什么还要把Q1定义为「浮躁」这个词?因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第三点「输出价值」我没有做到。我只是以为我明白了,但其实并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结果差强人意。
好在,Q2在网易继续奋起。
02
关于写字
我在写什么样的字?身处繁华的自媒体圈子。
我算自媒体吗?算也不算。思考总结、看法见解,嬉笑怒骂、东坡赤壁,别人想看的不写,热点的时事不写,写的尽是自嗨的文字,好在都是关于产品经理。
但不好的也是都关于产品经理,现在回过头想想,我好像忘了很多东西。
我都忘了我最感兴趣的是商业行业,是营销方式的变迁,是消费者行为场景的变化,我都忘了我是商学院的本职。
我都忘了我最感兴趣的经济学,忘了大三选修全选经济学的痴迷,忘了我是管理学士毕业论文写的却是帕累托的现实。
产品经理不应该是一个仅关注自身的工作,好的产品经理应该从横捭阖,应该举一反三,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商业、对行业、对公司、对业务有自己的理解。
我应该站在产品的角度写更高一层的分析,一个我眼中的行业历史,一个我预判的商业发展。既有成体系的产品方法论来落地,也有置信度的商业评论来测算(上篇Q1的产品总结是更深,这里是关注面要更宽)。
身为产品,而不局限于产品。用心做事,而不仅仅做事。用产品以成文,用行文以成事。
是谓,产品经理大百科。
03
关于读书
读好书,有感触。
我之前把年度阅读目标定为好书30本。这个定义在执行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什么是好书,我该怎么发现好书?
于是就变成了没时间寻找好书,拖着拖着就懒得看,提不起兴趣自然就读的少了。人啊,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感情机器。
什么是好书?好书至少得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深度,一类是拓展认知眼界的宽度。
专业能力的深度要结合当前的成长诉求,看贴合实际的、能执行的应景书籍。好比火热的《原则》,好多人都标榜自己看完了,然后呢?
拓展认知边界要确定一个行业方向,找行业领域内公认的好书,并首选教材书。市面上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基于教材的无病呻吟,水分很大。
认准一个领域,在领域内多读书,多读才能发现好书,才能发现所谓的的好书。这就是我Q2的读书原则。好在Q1也看了两本好书: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有干货的好书。我把这本小书当成了手边书,就在办公桌上没事就翻一翻。但不是奉为圭臬,主要看的是「背后」的「产品观」,我自己在坚信着的产品之路,践行着的产品理念。
《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有启发的好书。书的内容其实一般,但看完我感觉用户没有任何忠诚度,他们也没有义务对产品忠诚。他们在使用和购买他们自己认为的好产品。超出竞争对手的体验,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多快好省,物美价廉。搭配上行为经济学的懒,有点意思。
总结
走好每一段路,不浮躁。
我已经在心仪的地方,做着最爱的产品工作,尝试着对世界做出些许美好。
但愿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马上就是2021年的6月,做产品的第七年。
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 END -
往期推荐:
欢迎关注公众号
持续输出产品经理干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