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冷静、继续前行——《白说》读后感
共 222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0-11-19 04:48
618 的时候,买了一些书,包括《四大名著》、《傅雷家书》、俞敏洪的书、技术书籍,还有这本白岩松的《白说》。
早些年,白岩松的高校演讲听得比较多。他是央视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敢说的主持人之一了。听他的演讲、读他的书主要是学习他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态度、方式和方法。
翻开书之后,才知道这是白岩松职业生涯近20多年的演讲集。他和俞敏洪老师的书不一样的最大之处:书稿中的演讲部分已经做了去重处理。
周六一天读完,聆听的是大师的思想、感触的是其作为媒体人的家国情怀的梦想和对美好未来的坚持!
还是老一套,将书中的观点梳理成如下的笔记,以备后用。
一、微信/网络浅阅读的泛滥是人类进步的绊脚石。
因为没有别的爱好,几乎从来不玩游戏,2017年1月1日后也关闭了朋友圈,美其名曰“潜心修炼”,实际不想被朋友圈的乌烟瘴气给“带坏”。
正如我其他博文里说的:微信的出现,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沟通,甚至是不动脑子的沟通——语音沟通。另一方面:也给爱“炫耀”的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弊端也显而易见,同事、朋友、邻居、亲人间的拉黑、因为不点赞拉仇恨…….这也极大的印证了某位哲人所过的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更为重要的事,正如白岩松老师里说的一样,各种真的、假的鸡汤文、内部消息也被“小老百姓”、“吃瓜群众”甚至读过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但没有头脑、低情商、没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传来传去并奉为“圣经”。
浅阅读已经日渐成为我们泱泱大国几乎每一个公民的都在面临的问题。我以及我观察的身边的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几乎就不读书了(大学里除了专业课也几乎不读其他书籍),倒是朋友圈里转发“鸡汤文”、广告的比比皆是。
我始终认为,从人一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这种现象是极其荒谬、错误的。
当然,这不是工具的错、不是张小龙的错、不是微信的错、更不是腾讯的错。
新的工具的出现,大家出于好奇玩一玩无可厚非,但不能沉迷于其中。
我见过一个女生在公交车上,为了一个朋友圈发的状态的措辞,翻来覆去改了近30分钟以上的。光是时间的浪费不说,内心的纠结、翻来覆去的思考别人看到后的反应没有必要。
白岩松的一句话点名了问题的根源——“朋友圈的很多东西都是感触完了理解表达、没什么价值,寿命很短”。
二、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这点,在我们的IT行业更是如此。NB的程序员、架构师不论在任何公司都是稀缺的岗位。
我延伸思考了这个问题,分两个角度:
对于核心技术人员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人无我有。且别人短期甚至1-2年都很难积累到我的高度和深度。
对于管理人员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人无我有。管理的经验、项目的经验、应急事件的处理、员工工作的推进等都是别人短时间不可能具备的。
当然,也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阿里巴巴马云退居二线、王石离开万科董事会、吴恩达离开百度。这三家公司不照样很好的活着(百度差点…..)。
这可能是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人员梯队的培养以及人员的备份应急预案的处理。
三、“屁股决定脑袋”的人,做一件事一定做不到真好。
现实中这种人比比皆是,反映在程序员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体现在:
1、用户根据自己的想法,对需求点的变来变去。折腾了开发人员一圈,发现还是最初的好。再改回去吧。
2、项目经理发现某点要改动,通知开发人员,即可改动。完全没有考虑全局、没有考虑项目进度、没有考虑改动引发、没有考虑测试。当时的效果是不错,但最终结果是“看似快了、实则慢了!”。
3、公司的高层负责人看好某个方向,看到别人能成功。直接拉着现有的团队,大喊“咱们也干票大的、再造一个微信”。这无疑等于找死。
当年的“百团大战”,现在只剩下美团、大众点评,两家还合并了;
现在的共享单车也是:小黄车、小红车、小蓝车…….,慢慢的,已经有深圳的小公司宣布破产,最终的结果必然也会类似“滴滴、快的、Uber”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局面。其他的小公司由于资金链的问题,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不考虑市场情况、经济体制大环境;不考虑团队技术水准、组织架构;不考虑资金链的情况;拍脑袋知识解决了一时的快感,而后的绝对是很长时间的“悔恨”…….
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任何由屁股决定脑袋”的人,做一件事情一定做不到真好,能及格就不错了;而想要做到真好,一定是由“内心指引脑袋”。
小结
这本书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让我很有感觉。但篇幅和时间原因,没有进一步展开。只列举了以上最核心的三点。
我认为:冷静、信念是我和我们这的时代都欠缺的。
最后想用《白说》中提及的一段话结束读后感。“Keep calm and carry on” 翻译成中文就是“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在这句话提示下,英国人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共识,哪怕亡国,有共同的信念支撑着,也不会倒下。
ps:这是三年前的读书笔记,上次公众号发表《暗时间》读后感后,有读者私信反馈,有没有更多的好书推荐。索性就把之前的读后感(有的已发表,有的待梳理)整理成一个系列合集中。我的读书量并不大,这也能督促我读书、读好书。短期可能没有什么价值,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才能看到价值。
和你一起,死磕 Elasticsearch!
中国最大的非官方 Elastic 技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