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樾杨忠凯:用数字技术守望绿色与乡愁 | 《社区开放麦》回顾
共 5023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4-07-19 11:44
(一)
古树之美:承载文明记忆的“活化石”
“讲起现在在做的古树保护,一定要讲讲我的家乡。”杨忠凯在直播中分享道。
他的山东老家杨家山里有一棵373年的古槐,槐树栽植于清顺治年间(1651年),巍峨壮观,枝繁叶茂,宛如巨伞,为上沟村遮挡风雨。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古槐附近的六个村庄百姓自发组织“团练”,将当地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古槐见证了杨家山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摇篮。而今,在乡村振兴的年代,古槐又见证沉寂多年的乡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逐步发展成为红色旅游景点。
“在外漂泊的游子想起家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这株古槐。古槐承载着数代人的回忆,是乡土和乡情的象征。” 杨忠凯表示。
“我们亲眼目睹了内部中空面积足以容纳一张双人床的古槐,听80多岁的老人回忆儿时在古槐下嬉戏的情景,感受山巅之上500年侧柏所蕴含的倔强与不屈。古树作为独特的自然遗产,其价值远不止于木材资源。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科研价值。”他提道。
杨忠凯分享的另一个故事与罕见的叶籽银杏有关。叶籽银杏是银杏的一个特殊变种,部分银杏枝株在叶片尖端结果,堪称植物界奇观,全国仅有40余株。中国首棵被发现的叶籽银杏位于山东淄博,正在“植樾”的古树名木保护之列。
杨忠凯对中国首棵叶籽银杏被发现的历程如数家珍,“在解析古树名木档案资料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邢世岩教授的《中国叶籽银杏》一书中记录了一株独特的银杏。书中记录,时任沂源县国营织女洞林场技术员的董春耀,于1962年10月发现银杏小型果有些着生在叶片上。一直到1980年,董老带着银杏果标本到山东农业大学交给了龙庄如、郭善基教授,后又经过花期实地调查以及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王凤才的果期二次调查,才确认了叶籽银杏的存在。”
我们在植樾小程序上可以查到关于这株叶籽银杏的详细记载及背后的故事。与以往通过博物馆、档案馆等了解古树不同,植樾将古树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存档,打造了一个人人可用、查阅方便的“古树百科”,古树档案不仅包括其生物学、地理坐标等信息,也包括古树背后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反映出每一棵古树背后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
图:植樾微信小程序织女洞叶籽银杏相关信息
家乡古槐、织女洞叶籽银杏只是杨忠凯保护古树的小小缩影。杨忠凯在直播中解释“植樾”名称的由来,他说:“‘植’代表植物,‘樾’指树荫,寓意守护子孙后代。正像古树守护我们成长一样,植樾的愿望是‘林木茂盛,福泽世代’。”
(二)
技术之珍:守护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
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2015~2021年)结果显示,我国共计在册的古树名木达508.19万株。古树是指树龄超过100年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植樾小程序目前记录的古树名木有100余株,主要集中在山东淄博及附近地区,数目繁多的古树档案整理起来并非易事。
“项目之前,我们在地方古树名木档案资料中发现了形形色色的信息失真:2000年的唐槐,1000年树龄的齐桓公手植流苏等等。(编者注:唐朝距今1000余年,齐桓公生活在距今约2700年前。)我们常说:一个数据上的失真可能需要几代人不断地努力修正和改进,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杨忠凯分享道。
如何保证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又如何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失真?如何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带着这些问题,擅长互联网领域技术的杨忠凯,尝试用新兴技术写就“公益+数字化”的答案。他找到了腾讯技术公益,并进一步结识了微众银行的区块链团队,以及由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FISCO BCOS国产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
他说:“古树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自然资源、林草、文旅和城市管理等,各部门各有一套台账,信息存在重叠和补充。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借鉴身份证编码方式为每株古树分配了一个32 位编码的唯一ID,通过ID可以辨别树种、所在省市区镇村以及方位、是古树还是名木等信息,用以应对信息记录与保存中的篡改、丢失和不透明问题。我们采用FISCO BCOS区块链技术将古树ID等信息上链,建立完善的古树档案,保证信息真实可溯源。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可便捷地进行数据共享和管理,制定并执行古树保护政策。”
在整理古树故事初期,植樾联系了高校植物学教授和地方史志专家对资料进行编撰校对,人工和时间成本巨大。在AI大模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技术出身的杨忠凯尝试接入NLP技术,利用大模型缩短古树故事编撰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并尽量保持历史事实的准确性,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失真。一年来,植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古树名木档案与地方史志文献资料有1765册,已通过OCR识别解析78册并交由大模型撰写古树故事。
杨忠凯表示,“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公益事业的效率,尤其是一些好用的数字化工具。但是很多公益组织,现在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些产品和工具,不知道怎样解决数字化工具在公益场景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希望蓝色蔚来未来几年能在技术上给其他公益伙伴提供支持,分享我们接触到的好的技术产品,帮助他们去使用,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更多便利。”
他还在直播中透露,团队目前有一个新的想法,是项目研发中的意外收获:“我们现在在做点云搜索,人们说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其实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棵树。现在大家所看到的 AI 识别技术大多在 2D或者2.5D上,但我们要做的点云识别是完全的3D,我们用 3D 建模方式,用户通过上传图片和3D模型比对实现古树名木的单体识别。”
(三)
可持续之“善”:全职公益也是社会创业
用数字技术反哺公益是降低公益组织运营成本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全部。支撑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更需要社会组织的自造血能力。
“项目得到了基金会的一大笔金额资助,但其实我们更希望分成小额多次、持续性投入,而不是一次性给到。我们不是干一票就“跑”了,而是希望有细水长流的资源,支撑到我们探索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杨忠凯在直播前的访谈中和我们分享道。
他说,植樾去年获得的公益创投类资金支持属于“天使投资”模式。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机构与项目本身去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能够获得诸如腾讯方面的各项资源支持是幸运的,同时也需要项目本身成长为一款立足市场变化的产品。
在他看来,公益不等同于免费,全职公益等于社会创业。作为社会组织负责人,他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项目的钱从哪里来?谁能出资?怎么解决小伙伴的生活和生存问题?
杨忠凯说:“企业和社会组织同样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企业可能把利润看得比较重,社会组织可能把社会价值看得更重要一些,但全职公益本身也是创业。”
目前,植樾有6名全职,4名兼职,还会根据不同项目活动需要联动志愿者。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技术开发出身,希望用数字技术让公益更便捷。杨忠凯说:“我们大家因为共同的愿景与方向走到了一起。这些年也会有同事离开,有时是因为我们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或者是他的价值需要在更好的平台发展。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但我们都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人,杨忠凯希望积累更多的古树数据,未来通过开放授权的方式获得一定收入。“作为发起人,我在机构的前三年是不拿薪水的,这两年由于项目的顺利进行才开始有了收入。我们现在主要通过承接外部技术服务反哺公益项目,但我们还在寻找一条适合团队特点的造血之路,发挥技术在公益中的价值,完成自造血。比如开放数据API接口,探索前沿的点云搜索等,通过各种尝试找到一条有持续发展的路径。”
当前,部分地区因为意识欠缺和资源不足等原因,对古树的保护力度与措施也明显不足,致使古树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杨忠凯说,植樾计划通过记录古树信息、采编古树故事,呈现其独特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珍贵的自然遗产。
他也真诚地希望,如果有专业人员或者普通公众对参与古树保护感兴趣,对植樾的行动方式感兴趣,欢迎通过FISCO BCOS提供区块链底层技术支持的腾讯“公益志愿者平台”小程序搜索植樾,报名成为志愿者,一起守护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