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重要的一点:写论文。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写,能写多少写多少。 一直做工作不写文章的话,用我导师的话说,叫做 random data generator.一边写一边做实验,一边写一边看文献,一边写一边建模型。没有任何时候你已经准备好开始写了,只有当下,立刻,马上。没有具体工作就写proposal 或者 literature review。不要等到你觉得你已经什么都做完了就差写了。这种情形,通常我们称之为还什么都没有做。身边血淋淋的教训太多了。虽然前期工作做的很好,但是如果前期不抓紧写论文的话,最后写论文的进度会慢的远远超过你的预计。我导师的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论文延期的,工作都做的很好,只是没有写完论文。补充一点,因为有人在评论里提到了。之所以提到要尽早开始写。写论文不等同于平时的实验笔记或者科研随笔。因为笔记这些东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提醒自己工作如何做,帮助自己理清具体下一步工作的思路的。而论文(包括期刊投稿和毕业论文)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包括写作的思路,而且大多数都有每个行业的论文模板。早日开始这部分的写作的目的是,强迫自己按照一篇同行评议的文章的要求来写,可以保证自己的思路比较一致,同时也是强迫自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和只做不写的 random data generator (随机数据生成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的收获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有差距。这并不是妥协,是行业经验不足造成的。一开始我写的proposal老板看了很满意,只评价了一句,你确定这些你都要做吗?PhD is not a lifelong staff.我信心满满的说,应该能完成吧。时至今日,博士已经读了一半,我已经深深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的幼稚,定下的计划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导师其实心里一直都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不说。老话说得好,取其上者得其中。如果你定的计划太庞大了,导师只是提议你一下,然而你并不相信。还是那句话,没有做到你的预期并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你开始的计划不现实,即使这样,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最后的收获是,人生之中能有这么一段时光真的太美好了。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事,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没有家庭的负担。因为巨大的内在压力,开始关注内在,学会自省,学会有所觉知,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抗压能力不断增强,发展了很多兴趣爱好(捂脸),认识到独处的价值,也意识到人与人的交往多么可贵。有事做,有人爱,有目标,时间金钱上都自由,这真的是属于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我一直都在感激上天给我的好运气,能让我拥有一段这样的时光。这段时光,满足了年少青春的我关于当一名科学家的所有幻想。也许我以后并不会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但是我会深深的怀念这段美好的时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推荐没有家庭负担的孩子读博士。我家一度非常贫穷过,我深深的知道,当没有钱的时候,所有的考量中,金钱都占有重要的比例,那种内心的煎熬,非处于其中的人不能理解。我不希望的是,在重重科研压力,论文压力之下,博士们还要考虑如何赚钱养家,为何不能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等等。那样真的太辛苦了,我很心疼。
专注。专注于一个问题,持续地挖掘,而不是看哪个领域火热赶紧发一篇,哪个data好建model赶紧凑一个。以我的研究领域(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为例,在同一个研究问题上深入,持续地跟进并发表2-3篇高品质的文章,比绕着整个学科到处挖浅坑,攒文章数量更有意义。后者的广撒网做法可能能带出一票水文,但是最终不仅无益学术,反而可能会在academic job market上backfire你。
扎根。扎根于文献,扎根于经典研究,扎根于前沿进展,多读paper,多泡图书馆,找到自己所感兴趣之领域内的研究缝隙。这个缝隙可以是多个方面的,比如某种行为的差异没有研究过,某种理论框架没有在这个情境下理解过,甚至是某种研究设计在某个问题情境中的优势和局限等;这个缝隙也可以是多个层次的,比如行为和现象层面没有被注意到的变化和差异,行为背后没被系统研究的影响机制,或是新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论意义等。研究的初学者(包括我自己)常常滑入的陷阱是:先做quick literature scan,然后很武断地说某个问题没有研究过。拿到数据之后不加细思提笔就写,Introduction中夸大意义,铺开背景,literature review中含糊其词,论证宛如堆草垛。紧接着做完model后反复强调数据本身,谈起与已有研究的联系区别则又是敷衍塞责,草草了之。这样的套路是能出一些paper,但是学术真的不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