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下)
上一篇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航天系统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要用好平台经济先发优势,抓住数字化改革的契机,加快实施数字航天战略,加快创新建设可用、好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新型航天平台经济,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老百姓高品质生活服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洁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下)
当前,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历史拐点。那就是商业航天的1.0时代行将落幕,2.0时代即将开启。
1、在政策体系建构和战略规划设计上尚待完善与加强。
其一,当前商业航天政策偏重于宏观指导性和方向性,支持性政策的细化和可操作方案须加大完善和落实力度。其二,商业航天发展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和重要产业领域,需要加强各部门协调和多产业协同,亟待加强政策支撑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针对性,推动相关部门和利益主体在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和统一。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是缺少一部为商业航天保驾护航的国家法律。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没有比法规政策更硬核的支持。
在国家对商业航天给予积极鼓励的姿态背后,意味着的是更为明确、清晰的界限划分和程度界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可以民营为主,哪些民营只能为辅?哪些需要逐步放开,哪些可以全面放开?国家对商业航天的准确定位,商业航天整体的规划是什么,能够得到的支持有哪些? 市场化的商业航天与国有传统航天之间,如何互为良性竞争?等等。
在战略规划设计上,商业航天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一直存在模糊,甚至略显混乱的问题;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不清晰,难以把握好阶段性发展重心和发展节奏;发展逻辑和发展思维的复制性和跟随性浓厚,缺乏具有自身独特的战略思维和产业逻辑的项目或企业的诞生。在战略规划设计上的种种短板,导致中国商业航天在经历了粗放式的野蛮生长后,同时遭遇方向上的迷惘和现实发展中的天花板,面临尚未生长就触碰到天花板的风险。
2、在产业发展上,呈现出一些在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误区和乱象。
在技术层面,民营商业航天仍在初步探索和整合阶段,相比国外明星企业和国内传统航天力量,还有巨大差距。在市场层面,尽管个别企业的突破值得关注,但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市场,与体制内巨头的差异化竞争严重不足。在人才层面,尽管能够吸引到部分活跃分子,但真正的一线技术骨干依然稀缺。在资本层面,尝试和跟进的多,深耕和专注的少。地方政府基金投入积极,国有大平台的整合意愿不强。
此外,商业航天还存在孤立发展和封闭发展的问题。所谓孤立发展,即自成一体,割裂与传统航天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所谓封闭,就是与新兴战略性产业未能形成互相渗透,融合发展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商业航天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上述种种,大都由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所致,但有一些问题,则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
3、粗放式发展带来的野蛮生长及随之而来的无序竞争。
商业航天创业企业跑马圈地,一哄而上的“大跃进”十分突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为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讲故事、打旗号、拉关系不一而足,特别是个别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对航天产业认识不足的这段时期,多方兜售落后设计、低水平方案,导致竞争秩序混乱,竞争环境恶劣。
4、热衷融资投机,缺乏创新成果和可行的商业模式支撑,市场开拓乏力,盈利前景黯淡,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积极性和热情遭到极大消耗,投机氛围浓厚。
目前国内尚且没有实现一个成功的商业航天盈利案例,导致产业研究和分析缺乏基础,资本对商业航天难以做出更进一步的判断。一部分创业企业为此把工作重点放在炒作概念、争取融资上,有些直接照搬国外概念,对于技术研发难度,开发周期,市场前景,做了不切实际的表述。这类案例的多发,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融资进度和规模。
5、此外,玩弄概念的跟风炒作,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盲目重复的资源浪费等现象也不鲜见。
我们遗憾地发现,商业航天7年来的发展,基本是各个创业公司各自为政,缺少平台整合的思路和力量,也未能积极用好已有的行业平台优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没有比一部为商业航天保驾护航的国家法律,也就是专门的政策法规更硬核的支持。
综上所述,商业航天1.0时代其根本特征:在理念和实践上,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色彩浓厚。所谓经验主义,是指对商业航天的认识和理解依然囿于传统航天的固有思维中,其表现就是将商业航天发展的逻辑起点聚焦于基础业务领域,大多数商业航天企业将发射、制造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而在实践中,也依据传统航天的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
然而,事实证明,这条路并不成功。一方面,航天发射与制造的赛道拥挤不堪,但大都资质平平,产生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和低效的红海内卷效应。另一方面,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规模化市场,盈利模式不清,商业前景茫然。所谓拿来主义,就是盲目以他国的商业航天模式为样本,如以SpaceX等企业为发展目标等。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证明,在当前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下,尤其是面对美国SpaceX突出的先发优势,业内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应对国际竞争的共识:美式的商业航天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必须在自己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
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商业航天既不是传统航天的补充和附庸,也不是航天产业的简单商业化,而是太空文明时代的一种基础产业形态,未来的许多重要的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商业航天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商业航天作为航天产业社会化大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经济属性、市场属性、资本属性将日益突出,并逐渐由单一产业丰富为多产业综合构建的引领性产业系统,深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从这个意义上,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商业航天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航天业从封闭到开放的基础上。其中包括:航天技术的扩散、转化与应用,对先进科技的吸收与互动;产业链与社会产业结构的有机融合;体制机制的转型与对接;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统合等等。
商业航天的1.0时代,是群雄四起的红海纷争时代,是制造推动时代;商业航天的2.0,则是整合创新的蓝海突围,也即应用牵引时代。2.0时代通过大规模开发蓝海市场、实现商业航天从技术主导型向市场和应用主导型,特别是消费应用主导型转变,最终实现规模化的大发展。
1、将规模化发展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主攻方向。
中国商业航天应该实现什么样的规模化?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以先进制造为基础,以智能化为先导,以成果转化大众应用为支撑的规模化。
以先进制造为基础,就是要依托中国航天已有的高端制造与科技基础,并吸纳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和尖端制造优势,打造出全球领先的航天制造产业,为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以智能化为先导,就是要将航天应用和服务与智能化革命紧密联系起来,在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无人驾驶等领域率先建立以商业航天服务为支撑的业务与市场体系,开拓并形成航天产品与服务的消费级需求。
以成果转化大众应用为支撑,就是要将航天技术转让和二次开发作为规模化发展的根本形态,将主导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迅速传导需求,由需求刺激航天技术转让和二次开发的有效针对性和高效率运作。以寻找和创造消费级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庞大的消费端及丰富的大众消费产品链和特色经营体系,并通过部分产品的裂变式扩张,打造出未来指数级的增长效益,从而进一步进军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万亿级商业航天市场。
2、从垄断性产业向相对竞争性产业转变,从单一的任务驱动型向任务驱动、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应用驱动、消费者驱动五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转变。
3,政策上的突破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其要点有三:一是商业航天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二是航天产业新型举国体制的确立;三是商业航天的市场定位及规模发展路径与模式的探索。在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的支撑下,明确构建一个新型举国体制,既充分发挥传统航天固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也积极利用商业航天自带的创新基因和市场要素,调动并集中全社会的力量,积极设计并推动一个全新的市场定位与生态平台。
4,鲶鱼效应,引进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无竞争就无商业,产业就会丧失活力和动力。没有公平的竞争规则和良好的竞争环境,商业航天就无从谈起。要通过降低产业门槛,加强市场准入的政策支撑,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提高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甚至是加快国企混改进入商业航天的积极性,推动商业航天企业集群及其市场氛围与带动效应的形成。仅从创新动力而言,传统航天创新的动力,基本上围绕型号和工程等任务需求的牵引,对新概念、新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前瞻性的创新成果有限。创新动力,总体上非常不足。而商业航天则可将市场需求作为第一牵引,敏锐察觉产业痛点和技术难关,迅速形成可供实施的技术的、经济的可行性计划。
5、消费升级与规模市场的平台推出。因为只有满足大众需求才能形成商业航天的模式闭环,走进消费领域才有可持续的规模市场的产生。
6、商业航天的规模化效益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商业航天必须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7、产业融合与资本整合。主要包括商业航天与整体产业规划的融合发展;中长期战略资本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参与;以大资本主导的产业整合等等。
总之,商业航天要敢于跳出自身小格局,从国家整体战略和时代需求的角度思考问题,展现战略新兴产业更大的担当。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上,商业航天也应当牢牢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带动的发展机遇。航天产业也涉及节能环保和低碳发展,商业航天更应当考虑提前布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国家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