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谈自己35岁和53岁的区别

共 851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1-07-09 21:11

数学算法俱乐部

日期 : 2021年07月05日       

正文共 :498

来源 :光明日报


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和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充分、高效地安排每一分钟,这是贯穿施一公数十年科研生涯的习惯。这份坚持和努力,让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在世界级科研难题的比拼中抢先“撞线”,也让他收获了2020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的荣誉。

科研路上,施一公一路奔跑,但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里,他发表文章的数量却创了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担任西湖大学校长的这两年,待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少了,他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领跑、陪跑,让更多的世界级科研成果出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我总是在想,35岁的施一公和53岁的施一公有什么区别?”施一公对记者讲述着他心中翻腾交织的从容与紧迫:“35岁是我在普林斯顿获得终身教职的年纪。和当年的施一公相比,我的反应速度、语言组织能力甚至演讲能力都大不如前。但年龄增长带来的也有优势,那就是积累多了,我更加自信、也更有经验,知道科研在哪些方面更容易突破。现在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每一天都充满了危机感,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再向前一步。

他深知创新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在强烈的紧迫感驱使下,施一公把自己科研生涯多年积累的优势,转化为人生下半程不断前行的动力。





— THE END —


瞎扯数学分析-微积分(1~4)
x背后的轶闻趣事
大学数学不好,或许是数学教材的锅?
数学与国家实力
超励志!从中专生到教授,他32岁成为国家杰青!
施一公:西湖大学评审终身副教授不看文章数,而是看你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
浏览 3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