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俞军老师的PM12条用在工作中?
提到PM12条,很多人可能都有所耳闻,这是俞军老师早年在百度工作的时候提出来的,是关于产品经理非常经典的工作方法论。
PM12条
1、PM首先是用户
2、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3、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4、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5、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6、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7、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8、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10、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11、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12、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几年前,我就知道这个PM12条了,很惭愧的是只是知道,并没有掌握。
最近看《详谈》系列书籍的时候,看到水滴创始人、前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也提到了这个方法论,他说他自己是非常重视PM12条的,把一字一句都被背下来了。
而且王慧文也一直强调PM12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论,他希望向他汇报的人都能背下来。
于是我就在反思,大佬们都已经背下来了,为啥我还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上篇文章我提到了一个观点,知道、懂得、掌握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于是我就在思考怎么能让自己真的掌握?
产品的工作流其实就是从需求出发,解决问题,对应在PM12条上其实也是,先是关于用户认知部分,然后是要不要做(产品决策),再是如何做(产品设计),最后是如何做好(用户体验)。
最终,基于自己的理解,结合着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我得出来这么一张图,一下子记住了PM12条。
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下。
用户认知
这部分主要有:
PM首先是用户;
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PM首先是用户
这是很简单,很基础,也很容易被遗忘的事情。
我们这些产品经理,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用户和公司问题的,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是产品真正的目标用户,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多用自己的产品,多了解产品服务的用户,然后再来设计产品。
一些好演员在拍新角色的时候,会提前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时间去按照作品中角色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为的就是更好的融入到角色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这个角色。
产品设计也是这样,美团二把手王慧文在一次演讲中说很多产品经理,包括我,都经常去送外卖,去体验产品,收集意见。
想做好产品没什么捷径,PM首先要是用户,如果我们恰好是产品的目标用户,那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好,如果我们不是用户,那就只能多使用产品,多了解产品服务的用户。
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目标用户,却以为自己是用户,我们的想法就代表着用户的想法,实际可能并不是这样。
挺早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张图,印象特别深刻。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左边就是我们自己看到的视角,我们所以为的事情,右边才是用户真实的视角。
国外知名设计公司IDEO收到一家医院重新设计病房的需求,医院希望把墙或者地面进行大改,IDEO的设计师假装成病人在医院躺了几天之后,他们认为装修的重点应该是天花板,因为那里才是病人整天看到的东西。
是不是看到之后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我们如果不从真实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可能永远也不会觉得这确实是个问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外卖员接单的App,来订单的铃声特别大,会连续重复几遍,而且界面的操作按钮也是做的特别大。
如果我们从办公室做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些好像都不怎么合理,但如果我们从外卖员的视角来看呢,Ta可能在骑行的路上,可能在边跑边看手机,可能手里拿了很多份外卖...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我们要做的是发现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拍脑袋定一个需求。
为什么微信里面会有石头剪刀布这个功能?
龙哥说是他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用户的帖子说“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类用微信语音玩石头剪刀布”,那个时候微信在做动态表情,于是就考虑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
还有微信的群接龙功能,也是先看到有很多人在群里这么聊天,然后把这个功能做出来了,而不是先做一个功能,然后再来找使用场景。
我在用的一个指导需求分析的定义是: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我们要优先解决的是有具体场景的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测的需求。
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提到下拉操作你想到的是什么,刷新,还是其他的什么?
微信在之前的版本有段时间下拉的操作一直是打开拍摄界面,龙哥说是希望用户能快速拍摄,记录一些精彩的时刻。
过了挺多个版本之后,下拉拍摄这个操作被取消了。又过了几个版本,下拉的操作变成了最近在看、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入口了。
即使微信这种大众、高频的产品教育用户习惯都如此困难,更不用说其他的产品了。
有时候我们也确实会想改变用户的习惯,比如网易云音乐歌曲下载的时候需要先选择歌单,然后再下载,之前的用户习惯是直接下载。
师母的解释是一方面想实现音乐云端同步的目的,这样用户就可以多端设备直接同步了,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用户对歌单的认知。
你看,该迎合用户的时候就迎合用户,该改变的时候也要去改变,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产品决策
这部分主要是:
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美团是做本地服务的,但其实很早的时候美团就做过实物电商,食品、服装这些,早期的时候能在总交易额中占10%,而且一直是盈利的。
COO干嘉伟回忆说,做实物团购是一件轻松且赚钱的事情,但是在资源和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做本地服务才是对的。
我目前对要不要做的决策思考逻辑是,需求、价值、成本、产品定位和阶段目标,具体的可以看下之前的文章:
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先想清楚对用户,对产品的价值,不然做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后来发现没用,实际上是很让人难过的一件事。
等待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不要因为焦虑就瞎做动作,乱做动作,做的越多,可能就错的越多。
假如你预判成功率是70%,你做一次判断的时候错误率是30%,连续做两次判断的时候,你的错误率已经变成了51%了。
产品设计
这部分主要是:
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这句话里的信息量太大了,涵盖了太多产品设计的关键点。
先是要关注大多数用户,这其实是产品设计非常重要的原则,优先关注大众、高频,在产品主路径上的需求,这样才是价值最大,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其次是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关键点就是产品提供的核心价值,为什么用户来用你的产品而不用竞争对手的理由,这是需要死磕的关键点。
后面两句其实就是MVP的核心思想,先上线验证想法,再基于数据、用户反馈来进行迭代,上线只是新的开始。
美团外卖从立项到App内测上线只用了一周,刚开始只做了前端的页面,后台、结算、财务这些系统都没做,都是人工处理的方式,甚至点餐服务都是产品经理收到订单之后,再去店里买东西,然后送过去。
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我们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抓住关键点,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下,就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们想做的很多东西,市面上可能都已经有人做了,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什么东西都从轮子开始摸索。
竞品调研其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不管是验证想法是否成立,还是具体怎么设计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
这部分主要是:
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首先用户体验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其次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个过程,构成了用户最终的感受。
以酒店住宿为例,网上预约》酒店入住》上楼》入住》休息》退房》离去,所有接触到的环节,接触到的人,都是体验到一部分,整体的感受,构成了你对这家酒店的感受。
产品设计也是这个样子,你App的上下游,所有的功能模块,甚至客服都构成了用户整体的体验。
有的时候产品内部是按照功能模块划分的,可能入口是一个人负责,主页是一个人负责,详情页是一个人负责,彼此之间的体验是割裂的。
但用户才不会管你这些,所有的这些都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哪一环出了问题都会让用户感受很差。
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有稳定的预期,用户才会放心,才敢依赖你。
我们公司内部的会议系统就很不稳定,它打卡签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连上Wifi后在一定距离内会自动签到,一种是手动签到。
由于Wifi有时候能自动签到成功,有时候不能,导致我根本不敢相信它,每次都需要手动签到再验证下。
我平常有在用语音输入法,实测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大概在95%以上,但即使它能做到99%,我也不敢每次语音转文字之后就直接发出去,还需要进行二次的文字确认。
如果哪天能做到100%,那我就能完全信任它了,这就是稳定的体验预期。
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我们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让用户通过快思考的方式进行判断,决策路径越短越好,最好不需要思考,凭借直觉就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在进行方案决策的时候,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决策的依据,就是路径更长但不需要思考的单一路径,胜过需要思考的多个较短路径。
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道理可能大家都懂,能做到的时候就尽量做到,真做不到的话,就看怎么能进行平衡。
比如用户一般都是不喜欢看广告的,去掉广告新用户留存可能就会上升,但同时会带来广告容量下降,广告收入下滑的结果。
那是不是可以在新用户免广告的天数和留存、广告收入下滑之间进行平衡,看免几天广告对留存的效果比较好,同时收入下滑的数量又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最后
龙哥在演讲的时候,后面都喜欢用一句我说的都是错的来结尾。
最近看的一本书里他详细解释了这么说的原因: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些当成教条,当成一个启发就好。任何东西一旦说出来,变成了一个教条,它就已经错了,一定是你自己能理解到的才是你自己的。
同样的道理,俞军老师的PM12条也有具体适用的场景和边界,当我们有能力跳出来的时候,再总结自己的心得,在此之前就先用PM12条作为指导工作的方法论吧。
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对吧?
我们可以先记住这PM12条,然后运用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用户认知
PM首先是用户
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产品决策
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产品设计
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