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标题,我原来是没有怀疑的,但最近觉得有必要再思考一下。各种信息显示,大趋势开始脱虚入实,更强调生产制造,被敲打的几个行业,如教育、出行服务、电商、游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价值创造都在“信息”层面,而不是“物质”、“能源”层面。
我的理解,这种相对“虚”的价值创造,资本可以更快的加速,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多多益善的钱参与,但用不着很多人参与。于是,跑起来以后,社会上必然会有大量的人群享受不到这种价值创造,他们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财富分配两极分化,表现为效率优先,是否公平则听天由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长期来看,我们的大环境似乎是更从整体,从“天之道”的视角来运行的,是更强调公平的。
所以,互联网,特别是平台型的大厂,是否只是时代给了个时间窗口?因为政策法规监管等等的滞后,使得从业者按照丛林法则野蛮生长了二十年,效率优先于公平,社会责任全靠自觉。当平台还不够大时,生长空间自然充足,足够大了以后,碰到更多的外力也是必然。类似“税收”的商业模式,不是谁都可以做的,我们都说获得定价权是商业上的成功,但一直忘了最终的定价权可能是“行业税率”。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思来想去,觉得对于初入职场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产品依然是个练基本功的好选择,但,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一个人要想提升自己,首先要把自己做的事情形成一个闭环。对一个人来说,你获得的各种信息都是输入。你有一个处理这些信息的认知模型,处理后再进行输出,输出了以后,再去获取互动对象的反馈,其实这又是一种输入,然后再去优化你的模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闭环。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缺少的就是输出的反馈,更强调“交付”而不是“成果”。
其次是怎么样加快闭环每次迭代的速度,缩短每一次迭代的时间,而互联网的“虚”,产品形态相对简单,使得闭环迭代特别快,也就可以让一个人的初期成长非常快。进而,相对其他行业而言,纯线上产品可以快速体验一个业务的全貌,对于获取全局观,这是一个低成本的行业。最后,一些方法论是各行各业相通的,比如“用户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低成本创新”……功不唐捐。不过你需要看到,“快”其实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弊就是不变的东西太少了、能沉淀下来的东西太少了。你要想你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个快,你的体力脑力心力,还能保持吗?你是不是应该积累下来某一些越老越吃香的东西?怎么沉淀“越老越吃香的东西”,反而是在一些慢的行业里。所以,你要把握这个平衡,我觉得早先几年你要找到那种快速迭代的方式。这个时期选择互联网是一个手段。当你到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你必须开始准备好你那个比较慢的东西,去结合一个“实”的行业。这就是你那个长期的、越老越吃香的东西。我有很多产品经理朋友,和我一起从二十出头进入互联网,一路走到四十左右,大家现在比较多的都转去做企业服务级的产品,这些对行业经验的要求更高。这种其实就是你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不同阶段,一个灵活应对法。苏杰(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共4本书,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也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下面这个微信(i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