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规划的的思考

大力哥

共 3165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2-10

对我来说,职业规划是我在整个职业生涯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这种思考不局限于,我当前的薪酬水平如何,我会不会在35岁之前被行业淘汰。而是要去思考:我如果要选择一种我擅长的方式,去为这个社会创造一些价值,并且因为这个价值,让我自己得以获得我期望的回报。

那我在每个阶段,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职业规划本质上是一种持续的思考。

在马上进入工作第五年的阶段,我也趁此机会梳理我自己对于职业规划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为什么要做规划。

在大学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比赛叫“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那个比赛中,所有的学生都是以未来要达到的某种状态作为目标,去规划自己实现目标的路径。

这个路径上,大家会划分不同的节点,比如工作3年,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工作5年了,我要达到什么水平。

但事实上,当我们从学校毕业之后,我们会发现,在时间节点与节点之间,会有很多的职业选择摆在我们面前。

也许是晋升和跳槽的选择,也许猎头提供的新机会,也许是好友找你一起去创业。

在我们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能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我们貌似有了更多实现最终目标的路径。

所以成长越快的人,越可能面临选择的选择,这对于这个人来说,是一种考验。

这时候,就更需要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它是我们摆在心里的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在自身剧烈的成长与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职业规划的目的,就是在重要的选择节点,让自己做出清晰的选择。

我用的是「清晰」,它可能不「正确」,因为所有正确的选择,都是后验的。而清晰的选择,在你做出选择之前,就可以验证了。

很简单,你做出选择的逻辑是否OK,是否可以说服自己,这个是提前就能知道的。

清晰的背后,是我们在每一个面临选择考验的节点,是否对于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

关于职业规划的思考,本质上是关于自我的思考。


职业规划下的选择。

关于选择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是「选择一定意味着改变」。就好像我们非得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才能在这种改变的背后,反映出我们对于自身的思考。

可事实上,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按兵不动」往往更不容易为人所见,因为你不知道「按兵不动」的背后,是定力,还是懒惰。

有朋友跟我说,宝洁在培养自己的员工时,在第2级(从1开始,逐级晋升)时,就给员工两种选择,要么选择一直在第2级,要么选择不断晋升。

大多数人选择升级打怪,但是在美国,有一些人就选择一辈子在第二级给公司做贡献。

后来他跟那家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仍在宝洁第2级的员工聊天,发现那些人其实将自己的职业规划想得很清楚。

他们并不是没有想到晋升这种选择,但他们并不将晋升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他们会有一个很清晰的边界,工作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然后维持着一种理想的状态。

保持不变的人,不可否认存在着懒惰和不进取的那些,但不能认为所有保持现状的人,都没有思考过规划这个问题。

所以,好的选择不是一定要做出改变,而是有清晰的思考,并为选择的结果负责。


如何处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人接受一种理想的能力模型,那就是T字型。一横代表了你的通用能力,一竖代表了你的专业能力。但很少有人能够处理好这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很少有人可以同时发展自己的两种能力,我们总是在两种焦虑中徘徊不定:一方面担心自己太专了,从而失去了锻炼横向能力的机会;一方面担心自己太注重通用能力,并没有掌握所在专业的核心技能。

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以正和,以奇胜。

意思是,我用正规军跟对方相持住,然后我用多余的军队取胜。在我们职业生涯中,也要不断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正规军,什么是我们的奇军。

我曾努力思考「正」、「奇」与「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后来发现他们并无特定的对应关系。

他们存在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映射。

有时候「通用能力」是正,有时候「专业能力」是正。

这个要看你所在的公司,所在的团队,你的工作年限,和你最后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这就像晋升序列,如果你想走管理线,那么「通用能力」就是正,如果你想走技术线,那么「专业能力」就是正。

更进一步地,你所经历的每一个项目,甚至都不一样。

横向的项目,需要做很多跨团队沟通工作,事情本身并不难,但沟通成本极大,这时候「通用能力」是正,是保障。但如果在这样的项目里,你的方案反而具备极高的专业度,譬如你在细节处理上都极为专业,那很可能会做出彩。

无论是晋升,还是跳槽,在面向未来的时候,你都要思考清楚,在现在和下一份工作中,你到底想把什么能力作为正,把什么作为奇。


过分看重「角色的正统性」并不一定是好事。

有一段时间,别人问我现在在做什么,我总是不自觉地回答,「我在做产品」。好像我所在的行业,我所在的公司(当然有时候小公司,别人也不一定知道)都没有我的岗位(我也把它叫做角色)那么重要。

从我毕业的时候开始,我就认为一定要做产品经理,在什么公司和什么行业都没有那么重要,但一定要做产品。

这是一种「角色的正统性」的思想,就好像我的产品血液一定要纯,哪怕中间做了运营或者项目管理,那就不纯了。不是正宗的产品经理了。

后来工作经验逐步增多,我也开始问自己,这是一件好事吗?

角色的正统性,真的是最重要的么?

再到后来,一些宏观的变动,如排山倒海一般摧毁了微小个体的生活之后,我逐渐相信,角色的正统性,对于我们做出理性的价值投资会产生极大的迷惑性。

如果我们将自己看作能够创造一定价值的资产,那么我们需要考虑,将自己放在什么地方,可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这个价值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也是对你所在的组织的。

大多数人坚持角色的正统性,恰恰不是因为这样能够创造最大的价值,反而是因为这样最安全。我的上一份工作做的产品,那下一份工作找产品的成功率最大。

当我们不能审慎地看待自己的价值,用职业规划做出投资时,我们很可能会被短期内的安全感迷惑。

那,超脱出角色之外,应该怎么去做规划呢?


从行业到公司到岗位。

字节跳动有一档播客节目叫做《组织进化论》,再一期跟GGV(纪源资本)合作的节目中,《组织进化论》的主持人Zara透露,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在GGV,后来降薪去了飞书。

我一直对她的这次选择很好奇,后面终于有机会跟她聊起这个选择时,她跟我说,当时去飞书的时候,她的第一份工作是谢欣(飞书CEO)的助理,刚去的时候会处理很多行政事宜。

后面的两年,她在飞书转岗4次,现在是飞书的产品市场负责人。

她说,她在硅谷的时候就很看好企业协作市场,回国之后就想加入到这个行业里,秉持着这个想法,她加入了飞书,当时觉得做什么无所谓,只要能进这家公司就好。

对她来说,选择的原则是:

在自己看好的行业里,选择一家头部公司,在里面充分燃烧自己。

抽象一些,先行业、再公司、最后角色。

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职业规划思路,但这样的思考确实能让人超脱出角色的桎梏。

看看行业,再看看公司,最后再看看里面的角色。但关于行业和公司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一篇相对零碎的文章,我将自己零碎的关于职业规划的思考,揉在了这一篇中。但我觉得这样是合理的,因为关于职业规划的思考,本就是不断精进,不断持续的。

规划不是设计,不具备先验能力,不是说我规划了,按照这个走就完事儿了。

规划也不是复盘,按照现在的经验和视角,去反思之前的选择,也不能完全解决面向未来的思考能力。

在我看来,规划是一种训练,在每一个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通过自己的「慢思考」,而不是「下意识」,让逻辑更加清晰,规划到底,图的就是一个踏实。

这种「慢思考」,需要不断地不断地训练。

无止境。

浏览 5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