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渊栋:技术之外(一)

极市平台

共 3385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2-26 23:32

↑ 点击蓝字 关注极市平台

作者丨田渊栋@知乎(已授权)
来源丨https://zhuanlan.zhihu.com/p/469717875
编辑丨极市平台
本文已获得授权,未经允许不得二次转载

极市导读

 

田渊栋博士在知乎上发表了文章「技术之外(一)」。2021年,他曾指出个人要跳出纯技术的圈子,不能太过沉迷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短处。今天这篇文章在一些具体细节做出了思考。>>加入极市CV技术交流群,走在计算机视觉的最前沿

最近太忙,很久没在知乎上写专栏了,这次乘着ICML结束后稍微写一点。

从小到大,中国家长都训练孩子考高分,啥事不用管,只要闷头做题就好了。现在还有“做题家”的称呼。虽然“一个人把活干了”值得惊叹,也能赢得一时的赞誉,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我去年写过要跳出纯技术的圈子,不能太过沉迷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短处。现在就来讲一些在具体细节上的思考。

第一个话题是交流能力。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好几个阶段。

其一,能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阶段太基础了,其实并不尽然。我与很多人聊过学术,相当多的博士生确实做了不错的工作,但表达不清楚或者陷于具体细节,导致听众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个比例我觉得甚至可能有三成,并且这和母语是否英语的关系并不大。很多好工作往往就此埋没在大量的文献里了。

表达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即自己花八成时间忙活的事情,也许在战略上只值两成的时间讲述;自己灵光一现想出的点子,其实值得在演讲时大书特书。这种不对称性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技术很强的人,花很多时间描述自己如何把某个细节弄得非常漂亮;有些数学底子很好的人,开篇就甩出大量的定义和引理。这些当然重要,但对听众而言,除非演讲者早已名声在外,不然他们的首要任务永远是确认“花时间来听是否值得”,所以及时讲出目的和大致思路,才能让听众愿意坐下来继续。对于面试官而言,如果面试者的工作连他自己也讲不明白,那何来被人赏识的可能。

其二,能准确回答别人的问题

交流不是一个从讲者到听者的单向过程,问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段演讲可以通过长年累月的修改和机械操练趋于完美;而问答,特别是无准备的即时问答,则可以真正看出提问者和回答者的水平。只表达高层次的观点,一开始的交流也非常光鲜,但在询问时对具体细节却避而不谈或者夸夸其谈,那在这个环节会马上暴露出短板。如果答者被发现回答有事实错误,或是某个关键指标没有与众所周知的工作进行比较,那一般下场就不会太好。

最简单的回答方式,自然是问什么答什么。提问者就某个细节提出具体的问题,而回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答复。这个主要考验答者对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熟悉,是不是思考过一些琐碎却重要的细节,有否踩过坑。提问环节也是考验提问者水平的时候。最厉害的提问者,认真听且听明白了,对技术细节熟悉,同时又有战略眼光。我做过很多次演讲,可以非常清楚地发现,听明白和没听明白的提问者,问的问题完全不同,没听明白的往往只会问出无关痛痒的问题,而且也相当容易回答;而听明白并且厉害的提问者,问出的问题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回味好几年。当一个积极思考的提问者,这种免费且做错了问题不大的训练机会,大家也可以尝试。

进阶的回答方式,则要考虑听众的层次,思考问题的弦外之音。很多时候别人有困惑,但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困惑,或者连自己根本的困惑在哪里都不知道。一个厉害的答者,不仅要把字面上的问题回答清楚,还要顺带把根本原因也讲出来,这样回答高度才是足够的。比如说最常见的网络架构设计,有人提问“为什么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仅仅回答“这样做能提点”已是不够,最好能回答“为什么能提点”或者说“我们做了很多实验证实设计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才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听众的姿势水平正在水涨船高,两三年前的惊艳结果,现在已是平平无奇,需要新知识新观点才能提起大家的兴趣了。

回答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清楚知道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保持谦虚谨慎,但同时又能在自己自信的地方展露锋芒。有一些非技术出身的人,讲起高层逻辑来头头是道,但一旦落到细节处就显得夸夸其谈,这就会给人相当糟糕的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不熟悉的领域带着满腔自信大放厥词,这样的回答,往往也会被人记住很长的时间,并且成为答者的负面标签,这是要最大程度避免的。

其三,尽可能从一开始就消除可能的交流障碍

如果说清楚表达是学会如何诊断病情,回答问题是行医救人,那再往上一步,就要是做到“上医治未病”,从一开始就消除可能的交流障碍。

很多交流障碍是人为产生的,包括演讲没有准备好,思路没有理清楚,面试时过于紧张,等等。为了让交流能高效完成,事前是要好好做功课。

在研究工作上,充分思考读者和评审面对的情形,比方说,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评审只有五分钟看文章,那么他可能会误解到什么程度?”,然后尽力去在写作的时候,就提前消除误解。为此,可以不时把手头的琐碎细节工作放下,从头开始梳理脉络,得到一个更好的,更高屋建瓴的观点。就拿我最近做的一些理论工作来说,定理证出来之后放个几天,努力把细节忘掉后回头再来看,如果还能一下子看到清楚的逻辑链条,那说明逻辑清晰,别人随便拿过来看一两分钟,也是能明白的。

即便是对于看似“即兴”的口头交流,也是需要准备的。想一想如果在电梯里偶遇大佬,或者与高层领导在茶水间一起泡咖啡,只有几分钟甚至三十秒的时间,如何找到一个让对方眼前一亮的切入点?

一个能说会道的外向型员工,和一个沉默木讷的内向型员工,其实差距并不一定在性格上,而可能更多是在交流上是否费了心思,做了预习。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公司的语境下,主动和充分的交流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阿谀奉承”,是要大力鼓励的。作为一个兼职技术带头人的管理者,每次给大家打绩效的时候,都会有纯管人的同事发信问我,自己下属的工作做得如何。对这样的请求,我一般都会很尽力地做调查,包括仔细看投稿论文,然后尽力给一个客观评价,为此没少费时间和精力,即便这样也不能确保绝对公正。很多时候,一个管理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详细了解下属做的所有细节,而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去间接评估下属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是非常欢迎这样的交流的。

其四,交流是为了展望未来

最后,交流不仅仅只是告诉大家“做了什么”,也不仅仅是炫耀“我们很厉害,大家都来崇拜吧”或者说“老板快给我升职加薪”,交流还肩负着“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努力”的重任。

一句话,交流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而是为了让将来的工作做得更大更强。带着这个更高的目的,就能更好地规划整个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经常思考工作的意义和下一步的方向,对总体战略的规划和把握,也是极有益处的。

达到了这个高度,交流就不再成为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和任务,而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一旦有了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上说的这些观点,也就只是入门级的抛砖引玉,相信大家能自主发掘更多的心得体会。


公众号后台回复“数据集”获取30+深度学习数据集下载~

△点击卡片关注极市平台,获取最新CV干货
极市干货
数据集资源汇总:10个开源工业检测数据集汇总21个深度学习开源数据集分类汇总
算法trick目标检测比赛中的tricks集锦从39个kaggle竞赛中总结出来的图像分割的Tips和Tricks
技术综述:一文弄懂各种loss function工业图像异常检测最新研究总结(2019-2020)


CV技术社群邀请函 #

△长按添加极市小助手
添加极市小助手微信(ID : cvmart4)

备注:姓名-学校/公司-研究方向-城市(如:小极-北大-目标检测-深圳)


即可申请加入极市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工业检测/人脸/医学影像/3D/SLAM/自动驾驶/超分辨率/姿态估计/ReID/GAN/图像增强/OCR/视频理解等技术交流群


每月大咖直播分享、真实项目需求对接、求职内推、算法竞赛、干货资讯汇总、与 10000+来自港科大、北大、清华、中科院、CMU、腾讯、百度等名校名企视觉开发者互动交流~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在看啦~  
浏览 2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