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SE: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最初一公里”
近几年关于MBSE的研究已成为系统工程界的热点,其应用也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拓展到汽车、电子、医药等领域。本文将梳理解析MBSE的概念及应用与发展趋势,解读MBSE的内涵。
导言
系统工程方法是产品系统顶层设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复杂装备的研发过程,在系统工程方法的指引下,通过将装备系统分解成多个独立功能的部分,并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装备产品能够以最优的方式运行。而近年来,随着装备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学科和子系统越来越多,基于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的文本输出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庞杂,有效信息难于检索和高效利用,并且基于自然语言的文档载体的二义性为跨组织、跨专业、跨学科的工作协同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凡此种种,传统系统工程方法亟待变革。而在当前数字化大潮之下,各类软件技术或解决方案已能支撑设计工艺制造服务一体化,唯独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从需求到设计的“最初一公里”尚待打通。 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提出使得上述问题的解决迎来了曙光。近几年关于MBSE的研究已成为系统工程界的热点,其应用也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拓展到汽车、电子、医药等领域。本文将梳理解析MBSE的概念及应用与发展趋势,解读MBSE的内涵。

从系统工程到MBSE
系统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最初是美国军方在进行军事装备开发时,为了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而提出。 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地运用了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按预定目标第一次把人送到了月球。其后经过不断地发展,系统工程进入更多的科学技术领域,如汽车、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他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当前产品结构复杂、跨学科、迭代周期短的背景之下,系统工程成为复杂产品研发不可获缺的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通过构建系统架构模型来实现复杂系统的设计,并优化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等指标,达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目标,其核心思想在于开发阶段的早期定义用户需求,并进行设计综合与系统确认,尽量在研发的早期阶段发现问题,将项目失败风险降到最低。
从其定义不难看出,MBSE强调应用建模方法构建贯穿产品研发和全生命周期的模型。 MBSE通过标准系统建模语言,构建系统的需求模型、功能模型、架构模型,实现从需求到功能,再到物理架构的分解和分配,通过统一的语言实现对跨学科领域专业知识一致表达,来保障工程过程中信息准确的传递。此外,MBSE通过模型执行实现系统需求和功能逻辑的验证和确认,并驱动产品设计、实现、测试、综合、验证和确认环节。简而言之, MBSE是利用标准系统建模语言,将系统需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验证等过程中涉及的分析要素,以对象化、图形化、数字化方式抽象化为计算机数学模型(如需求模型、功能模型),以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模型具有描述系统运行逻辑和逻辑验证的能力,从而可实现早期的系统仿真,以此规避大量的研发返工。此外,以模型为基础,对研发过程进行合理地组织,以模型化的输出物呈现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的成果,便于跟踪与追溯。MBSE的应用改善了产品研发过程上游的数字化能力。 下图描述了系统模型在V模型中的应用场景,并体现了系统模型在研发过程中对于研发快速迭代所产生的重要价值。
图2 系统建模元素
(图源:《系统仿真学报》,迟玥等)相较于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MBSE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信息表达一致性。MBSE的建模方法是基于建模标准、标准的建模语言和标准的视图,在此基础上描述系统的各方面,以便研发上下游形成一致的理解。
实现端到端数字化。传统系统工程方法中,系统架构设计成果通常是各类文本文件,所承载的信息或数据难于向下游传递与复用,技术状态管理也较为困难。MBSE通过对象化方式建模,模型可存储为结构化数据,弥补了研发前端的数字化缺失,使得多专业协同、工程变更与追溯的痛点得以改善。
知识积累和重用。成熟产品的系统模型以对象化形式表达、以结构化形式存储,便于查询、理解和重用,可大幅提高改型产品或新产品的研发效率。
早期仿真,缺陷前移。利用系统建模语言及相关支持软件,为早期的设计方案测试和验证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建立动态可执行的视图模型实现系统级的仿真验证,可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和综合优化,如将系统活动逻辑和状态转换逻辑转换成时序进行比对验证,从而保障顶层逻辑的正确性。
串联复杂装备产品研发全过程的MBSE
MBSE包含两个核心关键词:系统工程和基于模型,MBSE支持的研发过程的输出物是可重用的系统数据模型。
1、MBSE的三大支柱
图5 SysML包含的图
(图源:《实现中国制造创新设计的使能技术探析》,刘玉生) ◉ 建模工具建模工具是方法论和建模语言的载体,每个建模工具都是基于某种方法论融合SysML实现MBSE。业界主流的建模工具包括 IBM Rational Rhapsody、CORE(Vitech公司)、Enterprise Architect(Sparx Systems公司)、Modelio(开源软件)、MagicDraw(NoMagic,达索收购)等,建模工具厂商结合各自对MBSE的不同理解,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建模工具。
2、基于MBSE的研发过程
功能模型中建立了多个对象之间的动态协作与行为顺序关系,以及定义了不同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交互内容。系统仿真可基于状态机,输入预先设计的测试参数/测试用例,利用交互式环境进行测试。例如IBM的Rhapsody提供了基于Web的交互式界面执行状态机,通过输入含有各种参数的测试用例,验证不同状态下各动作的输出、特定状态下的行为和对异常做出的反应,实现不同场景、不同状态之间的仿真测试,验证功能逻辑完备性、可靠性和对需求的满足性。从而在系统研发的早期发现问题,避免到研发中后期发现问题返工,并可大量减少面向物理架构的测试验证。
3、基于MBSE的系统架构模型成为研发过程首要的统一数据源
MBSE的应用发展
1993年美国学者Wymore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中提出了面向系统工程的模型化描述方法的雏形,在此之后,SysML语言的出现、方法论的逐渐成形、工具的不断发布,以及美国航空巨头的实践先驱,MBSE方法的实施与技术路线逐渐清晰。 INCOSE在《系统工程2020愿景》中提出了MBSE远景规划,规划中描绘了MBSE的发展路线和不同时期的成熟度,随着成熟度的不断提升,架构模型在研发过程中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如下图所示。
MBSE糅合了建模方法、多种技术,以模型为核心,通过方法与工具链协同发力,避免顶层设计的逻辑错误,这是MBSE最为核心的价值。因此,构建MBSE的研制平台和工具链形成MBSE生态圈,是推动MBSE落地应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需要更多的研究机构、解决方案供应商补强工具链的实力。
结语
MBSE虽是提高复杂装备产品研发效率的“灵丹妙药”,但要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待时日。作为前沿应用,MBSE方法的实施涉及专业多、范围广,无论从平台的角度,还是从工具以及工具链的角度,都需求进一步研发与应用探索。而且,跨专业的方法论与知识域、多重工具的关联应用,以及应用的成本,都是推进MBSE应用的巨大挑战。但总之,对于研发早期过程的数字化,我们已经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也充满了前行的信心。
注:本文作者--许之颖,e-works媒体运营与知识服务中心总经理。由e-works原创首发。
(欢迎大家加入数据工匠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SZH9543 邮箱:ccjiu@163.com QQ:2286075659热门文章
我们的使命:发展数据治理行业、普及数据治理知识、改变企业数据管理现状、提高企业数据质量、推动企业走进大数据时代。
我们的愿景:打造数据治理专家、数据治理平台、数据治理生态圈。
我们的价值观:凝聚行业力量、打造数据治理全链条平台、改变数据治理生态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数据工匠俱乐部
微信号:zgsjgjjlb
专注数据治理,推动大数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