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博导:都说不唯论文,那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来源:西湖大学WestlakeUniversity、科学网;作者:黄嘉兴
编者按:
Undergraduate: I want papers, more papers, more more papers.
Graduate:I want papers, more papers, JACS papers.
Postdoc:I want HIJ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 papers.
如果你也学化学,如果你也搞科研,看到这样的心路历程,是不是代入感很强?这是西湖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在成为一名独立PI之前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的心态变化。
在近日西湖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WeSalon微沙龙活动上,黄嘉兴翻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第一篇”论文,首次吐露每篇“第一次”发表前后的真实故事,并以此引出——如今作为一名资深教授,他对“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这是一场故事与观点齐飞、风趣与睿智兼备的分享。黄嘉兴提醒,这仅是他一家之言,但如果这样的分享与传播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黄嘉兴
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化学物理专业,200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化学博士学位。
2004-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奖资助从事博士后工作。2007年出任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2013年晋升为副教授并取得终身教授资格,2017年晋升为正教授。
2021年8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材料科学讲席教授,成为目前西湖大学最年轻的讲席教授。
01
本科阶段发论文
接受一次科研训练
02
读博阶段发论文
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03
博后阶段发文章
学会啃硬骨头
04
PI阶段发文章
有了更多新的思考
最后回到我们的问题: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
我想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去改变世界,也许我们自己有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论文背后更高远的意义,但你要守住的底线和初心是,不要抱着“刷单”的心态去对待你的或者别人的每一篇文章。发了“大文章”自然值得祝贺,但是“小文章”也无需妄自菲薄,无论文章是大是小,作为第一作者,你必须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概括承受,随时能娓娓道来。
除了大学以外,还有很多地方,例如一些公司或直接以重点目标和任务为导向的机构里,也开展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工作。我认为大学里的科研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大学”这个含义里的科研,是要为全人类创造公共知识产品,我们工作的价值往往也体现在它能让多少科学家的工作受益,以及最终怎样回馈社会,说穿了大学里的科研带有教育属性。
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们发表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广义的“教育”——把我们的发现、发明、心得,还有思想,教会其他的研究者,还有将来那些异时异地的好朋友们,让他们能从中受益,以推进他们的工作。So we publish to share, to teach and to educate.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