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客服的「边际效应」在哪?
作者 | 王慧贤
编辑 | 张栋
用线串起的杯子,是历史上最早的“电话”。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话,电话机。究其本质,电话是一种媒介,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话取得联系、交换信息。
当电话成为主流媒介走入用户生活之后,企业的生意也便“围着”它转。
这个时候,客服作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人,承担着传播公司信息、维护客户关系等重要的使命。
这一状态,一直维持到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
随着QQ、微信、小红书、Web、H5等社交平台和网站的兴起,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话这一条线,而是成千上百条线。爆发式增长的线索,使得传统客服难以应对,智能客服厂商应运而生。
这个看似狭窄的赛道,却有着像腾讯企点这样的玩家。腾讯企点对于这个赛道有何独特看法?对此,雷锋网和腾讯云副总裁张晔进行了一次对话,通过回顾智能客服和腾讯企点的前世今生,我们发现了腾讯企点对于这一赛道的方法论和未来洞察。
1
快跑的智能客服市场
智能客服经历了从呼入型到呼出型,从客服到营销的范式变革。
20世纪50年代,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提供7*24小时服务的呼叫中心,客户通过呼叫中心可进行机票预定。此时还没有营销服务。紧接着,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推出了电话营销的呼出型呼叫中心,以电话系统为主进行客服、营销以及其它运营性商业活动的服务形式被逐渐推广。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随时可以触达用户的有效渠道只有电话,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赛道都是传统的客服与呼叫中心厂商。
在线客服系统厂商,伴随PC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由于整体技术水平,以及网络和服务器等基础设施条件有限,故以私有化部署为主。
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枯燥无趣、机械性重复工作等原因,传统客服人员流失率越来越高,从而进一步推高企业的招新培训成本,再加上高峰期需求波动大等因素,导致客服中心运营难度增加。传统客服难以满足不同情况的客户需求,更无法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获客难和转化低。
这些痛点的存在,也给智能客服的崛起埋下了伏笔。9月15日,腾讯企点新一代智慧客户服务发布会现场,市场研究机构沙利文发布的《2021年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报告》显示,近5年来,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投入建设客服中心,中国客服中心坐席规模逐年增长,保持17%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突破300万个。
在市场规模层面,2020年中国智能客服行业市场达到30.1亿元,同比增长88.1%,预计到2025年智能客服市场或将突破百亿,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智能客服,一个看似很小却能达到百亿级规模的赛道,藏着很多资深玩家,而腾讯企点就是其中的一员。
2
凭什么是腾讯企点?
腾讯企点,是腾讯云旗下的智慧客户运营平台。
腾讯企点以即时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呼叫中心等技术为底座,结合微信、QQ等渠道,可以帮助企业打通营销孵化、销售转化、交易协同和客户服务的全业务流程。
《2021年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报告》指出,腾讯企点无论是在协作能力、服务场景多元化、全渠道服务、研发潜力、以及知识建设能力上均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位列中国智能客服市场领导者象限第一。
超百亿市场规模的智能客服市场,腾讯企点为什么能脱颖而出?
在腾讯企点新一代智慧客户服务发布会现场,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企点总经理张晔表示,企业跟客户的沟通互动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整个行业正经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企业和客户沟通,更多是单向生硬的广告。现在,企业和客户的沟通互动、服务会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从售前、售中、售后到复购增购。
“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为了满足行业新的发展需求,腾讯企点发布了新一代智慧客户服务,包括一个前台(连接智能)、两个中台(数据智能和运营智能),提升企业的业务体验、伙伴体验,驱动企业内部建设智慧客户运营体系,外部加强跨产业上下游企业及生态合作伙伴产、供、销、服的协同效率,从而有效支撑客户体验升级。”
从连接智能层面来看,腾讯企点新一代智慧客户服务具备全渠道触达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微信、QQ、电话、音视频通信、网页以及APP等各个渠道,实现企业与客户、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公域获客与私域运营的有效连接。
腾讯企点新一代智慧客户服务里的数据智能,则可以帮助企业沉淀客户数据资产,统一识别客户,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快速、精准的服务。此外,为帮助企业建立在寻源、谈判、互动、交易、售后等各种复杂场景中的智能运营,腾讯企点新一代智慧客户服务基于企点领航业务中台,实现了运营智能。
自2018年腾讯入局ToB市场以来,一直被诟病为没有ToB基因。同样,作为腾讯云旗下的智慧客户运营平台,腾讯企点也曾面临着这样的困扰。那么,腾讯企点究竟有没有ToB基因?又怎么证明自己?
3
起源于QQ的腾讯企点,有ToB基因吗?
腾讯企点的ToB基因,可以从前世今生说起。腾讯企点,起源于QQ,内化于QQ。
腾讯企点由企业QQ和营销QQ整合升级而成。脱胎于QQ生态,企业QQ主要在于帮助企业提升内外部的沟通效率,营销QQ则主打在线客服与主动营销,是十五年前腾讯最早在ToB业务上的布局与尝试。
从2015年起,腾讯企点升级为企业级SaaS产品。虽然当时其定位还不完全是客服,更偏向于客户连接和营销,但提供的却是完完全全的SaaS服务。客户订阅服务,腾讯企点按需提供服务。
虽然腾讯企点起源于QQ,但从前世今生来看,其核心业务一直是ToB。通过这么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腾讯企点的身影出现于会展、政务、金融、B2B产业链和实体经济等各行各业中。
会展行业,会展数字化、攻克疫情,助力内贸外贸双循环。疫情之下,“云办会”成企业刚需,数字会展浪潮来临。2020年年末,受疫情影响,第17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首次尝试“云办会”。
在云上会展方面,腾讯企点搭建了展商和采购商管理系统,以及展会线上门户,作为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入口,观众只需通过微信搜一搜的强大功能,即可便捷打开武汉农博会的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线上观看直播、VR直播、全景体验等。基于腾讯企点客服能力,主办方还为参展商以及访客提供了在线客服,随时解答相关问题。
“离百姓最近”的政务和民生,智能客服成为“重要窗口”。今年9月,腾讯企点基于微信小程序、网页、QQ、微信公众号、APP、H5等全渠道接入能力,用三天时间为“江苏智慧人社”部署了微信小程序业务线上视频“面对面”办理解决方案,让人社服务工作“不打烊、不断线”,招聘、就业、社保、注册公司等业务办理也会陆续上线。
目前已经在扬州开放给企业和市民使用,未来将覆盖江苏全省13个地市、上百个区县、上万家企业,进一步提升江苏省人社厅服务质效,优化企业、民众办事体验。
金融行业,用即时通讯和AI技术建设高效合规的金融场外交易网络。招商证券交易员普遍使用腾讯个人QQ与企业QQ,无法完全满足债券交易业务全程留痕监管要求。交易员日常沟通交易,询价报价,信息繁多,非常容易错过最佳交易时机,造成经济损失。机构信息曝光少,重要债券信息容易被忽视,影响成交率。
腾讯企点QTrade支持所有沟通信息储存、留痕5年以上,可随时导出及多维度搜索。AI技术,支持聊天场景语意识别,支持将发行信息、成效要素信息等结构化,形成看板。灵活定制的卖方机构号,在聊天器边上直接展示报价,支持机构自己定制展示信息,助力债券营销。
B2B产业链,让社交工具成为产业上下游降本增效的数字化连接器。腾讯企点与互联网印刷和设计服务平台云印深度合作,将腾讯企点开放的生态能力与二级厂SaaS系统整合,打通IM与生产链路,通过AI能力、客户画像、营销触达、生产流程管理、订单管理、内外协同管理,实现二级厂在线接单、智能生产、物流运输;三级厂在线跟单、物流跟踪、售后服务,为包装产业客户在营销、生产、服务等环节提供高效适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上下游产业互通。
智能客服或成实体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生产力”。2020年6月,三一集团与腾讯云企点客服,联手打造工程机械行业首个智慧服务中台,从最基础的“人工接打电话”入手,将各体系现有的呼叫中心、公众平台、小程序、官网、APP等渠道全部打通,实现信息共享、互相协作,进而探索装备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的腾讯,依托自身在移动互联网积累的核心优势,将“社交”基因进化为“连接和开放”基因后,也让腾讯企点逐渐找到了最佳ToB方式。
4
写在最后
智能客服市场将在未来驶向何处?腾讯企点又将以什么姿态进入下一阶段?张晔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随着中国市场成熟度在不断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从增量转变为存量。客户留存、精细化运营和提升服务体验,成为企业have to do的事。这一领域,天然就是SaaS客服领域的有机延伸。”
张晔表示,面对高增长的智能客服赛道,腾讯企点有底气继续领跑的原因依托于,过硬的技术、产品和够强的生态。
从技术层面,基于腾讯云小微在语音语义方面的AI能力,腾讯优图在视觉、OCI方面的能力,腾讯会议的视频能力,再到腾讯的社交能力,腾讯企点将在技术上具备差异化优势。
从产品角度讲,腾讯企点组建了强大的ToB作战团队,这些在微软、IBM、SAP、Oracle 深耕多年的老兵,对于业务流程和协同管理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跟业务相结合的时候,腾讯企点也充分运用了业务的自动化引擎、业务中台的能力,让企业能够用数据和AI为业务赋能。
除此之外,在开放的腾讯云的生态之下,腾讯企点与近400家的合作伙伴从咨询解决方案到ISV系统集成,从产品的联合开发到交付、运营展开深度合作。
“腾讯企点将从售后到交易,从营销到服务的全链路紧密协同,实现客户体验的服务营销一体化;从工具能力到连接智能,实现上下游产业智连一体化。”张晔向雷锋网表示。
由此看出,腾讯企点已经跳出了智能客服这个圈子,在抓好并放大“边际效应”的路上努力行走。
AI 人才越来越不值钱了吗?
碳中和:科技公司下一个「必争之地」
解决中国“卡脖子”问题:研究求解器的少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