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共 3872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6-25 21:47


如果仅仅是不断重复体制内航天已经取得的成功,只能说明商业航天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商业基因。这不是商业航天,而是赤裸裸的资本航天。


商业航天: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文 | 兰利东(零重力实验室创始人)


速读:




  • 1、好奇心驱动航天商业化

  • 2、价值观和商业基因决定商业航天的未来

  • 3、商业航天应该形成合力

航天的特殊性,让中国航天从诞生到整个发展历程一直延续着一个特别硬核的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史上的中国航天鲜有“请进来”的机会,也少有“走出去”的契机,更不要谈“市场换技术”之类的改革法宝。中国航天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了旺盛的科研能力和不断进取的技术定力,也正是自力更生的价值体现。

所谓“罗马的归罗马,恺撒的归恺撒”,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用市场经济的理论。有些领域,特别是那些需要持续投入、不断创新,又在商业价值上尚不清晰的领域,就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来实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

但近些年,随着马斯克火星殖民计划的提出、贝索斯和维珍航天亚轨道旅游的成功实现,突然之间,航天和普通人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了。业界期待,航天能够像航空一样,在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短短十数年之后,航空事业就像脱缰野马,奔向了广袤的草原。军事航空、商业航空、竞技航空、私人航空等一系列应用喷涌而出,铺天盖地涌入人类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出行、物流方式,让我们的活动空间从地面升至云霄。飞机也从原来的玩家、科学家手中,飞入寻常百姓生活,商业价值爆发式成长,无数的资本蜂拥而来,成就了现在的航空伟业。

当下的航天产业,也正在慢慢地打开商业之门,让人们远远窥见一个充满神秘感、又引人入胜的未来,既充满未知和危险,又如此地吸引我们。技术的进步撩拨着全人类的好奇心,商业公司一次次的火箭升空、卫星入轨,让我们感觉,原来自己离宇宙是如此之近。


好奇心驱动航天商业化


好奇心是商业的催化剂,航天必须要能够持续地调动普通人的好奇心,让万亿双眼睛紧紧盯着商业航天的一举一动,为不断创新的成果而欢呼雀跃,为失败而扼腕叹息。商业航天也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宇宙的奥妙,引导公众了解宇宙、了解地球,也了解商业航天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潜力无限的市场。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指挥下,源源不绝的资本、资源将进一步推动航天商业化,最终将人类带向外空,踏上地月旅行、火星殖民、飞出太阳系的梦想之路。

航天商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好奇心驱动的过程,这种好奇心来源于伟大科学家的颠覆性技术、来源于商业鬼才一次次令人拍案叫绝的商业运作,更来源于无数人对浩瀚太空的无限想象。

不同于传统航天的“万无一失”,基于好奇心的商业航天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失败甚至是惨败,这是规律使然。

但商业航天的基因天然就带有冒险、创新和敢于不断面对失败的属性,一次伟大的商业成功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反复。商业航天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绝不能局限于当下流行的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必须坚定地追求原始创新。如果仅仅是不断重复体制内航天已经取得的成功,只能说明商业航天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商业基因。这不是商业航天,而是赤裸裸的资本航天。


价值观和商业基因决定商业航天的未来


从商业出发的价值观,让商业航天和市场能与生俱来地紧密结合。美国在商业航天市场探索方面已经做出表率,政府让渡商业利益,改变传统市场格局,打破行政壁垒,为商业航天提供市场土壤。国内近期提出的“全国统一市场”,也在为商业航天提供打破行政壁垒、地域限制的机会,我们期待着相关政策后续能够进一步地细化和落实。

保持商业航天冒险、创新的基因属性。如果将时间倒退到2018年,那是中国商业航天想法满天飞、奇思妙想不断的时期,太空采矿、地月旅行、太空实验、直播地球、太空加油站、天梯、火箭回收、海上回收等新奇的想法如泉水般涌现出来。正是这些看上去有些不着边际、漫无目标的想法,吸引了大群青年人涌入商业航天,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追逐梦想,开创未来之旅。

商业航天作为航天产业的新势力,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步建立起区别于传统航天的产业链雏形,从基础器部件、材料加工到整星整箭的设计总装,技术上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和进展。

但现实并不这么简单。同行间的无序竞争、不断收紧的人才流动政策、行政管理的不完善,让青年们一夜白了不少少年头,让他们不得不在疫情下的漫漫长夜中,重新审视自己曾经坚持的冒险、创新基因是否正确。商业航天的源动力就是好奇心,冒险和创新是满足好奇心的最优选项。如何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能保持这份初心,是提交给每个人的问题。

行业之内,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为从前的理想而努力?众多的星座计划、编队卫星和太空采矿,能持续运营的凤毛麟角,到底是我们被现实的残酷击败了,还是由于放弃理想而随波逐流或去曲意迎合一些资本的浅浮呢?商业航天的出路在于原始创新,如果我们放弃了自身冒险、创新的基因,而去追逐短期、肤浅的利益,那商业航天的未来又将何处安放?


商业航天应该形成合力


商业航天同仁们要放开心胸,坦荡为人为业,要有产业大格局。选择原创性创新这条路,途中难免遭遇失败、挫折,无论是公众还是我们自己,既要对失败存有一份敬畏,又要能够泰然处之,不要害怕压力,冷静面对失败。隐瞒不报、闪烁其词甚至造假粉饰,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国家航天,失败时,努力归零查找原因,形成资料和数据,累积失败的各种原因,形成有效应对模式。另一方面,抱持开放心态,可以将失利的原理分析制作成短视频和动画等资料,不仅与同行分享,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大胆面向公众广泛传播,客观、正面解读,帮助公众了解航天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由此产生对航天更强烈的探索之心,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航天事业中,这将是行业生生不息的坚实依托。

重新审视当下的行业现状,公众好奇心的满足,大部分还是由传统航天承担的,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等重大项目支撑了人们对航天的梦想与期待。商业航天公司在其中的贡献甚少,不敢想象,缺少群众基础的商业航天能走远?如果商业航天的同仁无法形成合力,仍持续开展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群众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也将是行业衰落之时。

以上论点,只代表个人不成熟的想法,最后衷心祝一声:商业航天,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文于2022年6月19日)

>End
>>>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公众号原创,转载全文及引用核心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星链模式”能否抗衡星链?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之路如何抉择?



不归零,不上天!——商业发射服务如何转败为胜?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上)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下)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常务副社长:冉承新

·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陈红晞、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8600881613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