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于工业互联网而言,一直是其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的关键枢纽。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工业互联网标识正由点及面、由浅至深,在千行百业扎根生长。
回顾我国工业互联网的进程,从最初的战略规划阶段、初步探索时期,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大规模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标识解析体系被认为是工业互联网“基础中的基础”,其发展进程亦是如此。
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夯基架梁”工作的基本完成,以及国内第一份工业互联网规模发展新阶段专项行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出台,在多重因素的催化下,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启了大规模化应用的新篇章。
但我们也需清晰地知道,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规模化应用任重道远。
近年来,在政产学研用等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实践,并在体系建设、标识应用,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花在接受《通信产业报》与工业互联网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形成以“5+2”国家顶级节点为核心、上连国际根节点、下连二级节点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上线行业和区域二级节点344个,覆盖31个省(区、市)。二是标识应用已初见规模。标识应用融入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46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服务企业超过41万家,标识注册量突破4600亿,产业链供应链贯通效应逐步深化,产业生态持续繁荣,产业价值日益显现。在生态建设方面,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商广勇告诉记者,目前,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生态日益完善,全国范围内已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生态,标识行业辐射能力持续深化,标识解析技术标准加速研制,标识创新载体逐步建立。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艺谚表示,围绕标识解析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标识节点运营和标识应用及解决方案等涌现了一批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并逐步萌生出一个新的产业形态。
当前,我国标识解析体系“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在工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产业实践,面向产品、面向过程、面向资源,在生产、运营、服务环节形成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供应链数据共享、能耗数据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已初步实现架构可控、设施可控、技术可控,已经进入由“建设”转向“应用”的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成效凸显,《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成效评估报告(2023年)》提到,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从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迈入了大量应用深入探索阶段,其中工厂内应用(企业级应用)仍是重点,其占比达到73%,跨企业应用占比27%。与此同时,标识应用服务于企业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在降本、提质、增效方面的成效平均值约15%,在生产环节的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对提升企业生产效益的增效率达到24%,以标识驱动的数字化生产模式逐渐成熟。
尽管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工业互联网标识要想做大规模、作深应用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在江苏中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时宗胜看来,目前阻碍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的难题,主要来自于技术、行业、应用三方面。在技术层面主要聚焦标准和安全两方面问题,一是技术标准化与兼容性问题。当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不同企业、不同平台之间的标识解析难以实现互操作。二是安全性与隐私保护问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涉及大量敏感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在架构、协议、运营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而当前的安全防护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和隐私保护。在行业层面主要聚焦协同和人才两方面问题,一是行业整合与协同问题。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应用往往涉及行业里的多个企业,而各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设内容、业务流程存在很大差异,尚未统一底层数据标识标准化,导致信息孤岛仍然存在,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整合和高效协同。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问题。标识解析体系的发展需要既懂工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相对匮乏。在应用层面主要聚焦认知和场景两方面问题,一是认知度低、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部分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应用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对于引入标识的成本投入、技术操作、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担忧。二是应用场景有限的问题。目前标识解析体系的应用场景还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等领域,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且不同行业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不同,通用解决方案难以满足所有需求。
记者了解到,除了受制于技术、行业、应用三座大山的应用阻碍。商业模式不成熟也是标识规模化应用路上的一个关键“绊脚石”。虽说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适度超前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强产弱业”的现状更为明显。
《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52.24%的二级节点企业在免费提供标识注册服务;有34.33%的二级节点企业获得政府补贴;26.87%的二级节点企业具备通过建设企业应用系统获取收入的能力;能够通过为客户提供应用系统建设、系统对接、标识软硬件等服务赚取收入的企业均不足20%。
“当前,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过程中。”但李海花也告诉记者,他们对全国100个标识应用实践的抽样分析显示,标识应用已在部分行业、场景展示了价值,在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等方面带来的平均提升约15%,依托标识数据的资产化助力企业实现了价值链向外延伸。
对此,李海花表示,当前,各运营主体都在积极探索,多种商业模式方兴未艾,后续工作中,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将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探索行业应用底层逻辑,在各行业、各领域持续探索,通过全要素的广泛接连,创造新型服务模式,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围绕标识应用生态的价值闭环。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和“神经系统”,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可靠水平具有重要赋能作用。
当前,我国标识解析体系在工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产业实践,面向产品、面向过程、面向资源,在生产、运营、服务环节形成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供应链数据共享、能耗数据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已初步实现架构可控、设施可控、技术可控,推动标识解析赋能千行百业。对于未来,李海花认为,未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发展趋势主要有六大方向。
一是标识赋能新型工业化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标识解析体系的规模化发展,标识将在面向先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推动工业高端化绿色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
二是标识数据质量加速提升,标识数据标准化持续推进。标识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枢纽,在加速工业数据循环,促进数据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之相应,未来标识也将在数据质量和标准化方面面临更高要求。当前,为加速提升标识数据的质量,中国信通院正在联合产业各方建立标识数据“五个一”标准化推进路径,致力于为每一个行业打造一项编码标准、一项元数据标准、一本应用指南、一组数据工具、一套数据字典。
三是主动标识载体技术将成为未来标识应用的重要着力点。主动标识载体具备联网通信功能,能够主动向标识解析服务节点或标识数据应用平台等发起连接,而无需借助标识读写设备来触发,在实现数据可信采集、设备状态监测、身份互信互认、信息可信互享和工业安全互操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预见,主动标识载体的应用比例将逐步增加,并成为未来标识应用的主要着力点。
四是围绕分布式标识和算力标识的探索将进一步深化。在数据要素价值化背景下,作为星火·链网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之一,分布式标识的跨平台、跨领域特性打破了传统数据流通的地域限制,为数据流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算力标识也能够有力支撑算力网络的调度对接,从而实现更加优化的算力资源调度、供需匹配、可信交易。未来,随着围绕分布式标识和算力标识探索的逐步增多,其也将在支持数据流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五是产品数字护照正式起航,引领全环节标识数据深度整合。产品数字护照诞生于绿色低碳发展背景,服务支撑产业链数字化监管。产品数字护照在技术、应用、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高度耦合,具有在各行业广泛应用的潜力。充分发挥现有数字基础设施作用,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数字护照技术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将成为下一步的重要发展方向。
六是应用成效评估全面启动,鼓励跨企业深层次标识应用。现阶段,我国标识应用从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迈入企业应用成效深入探索时期。定期开展标识应用成效评估研究,将成为评估当前发展阶段、总结应用特点、判断未来趋势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标识解析基础设施建设和标识应用推广落地提供重要参考。
采写:王改静
编辑: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