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硬通货的学术引用,何以统治学术圈?
日期:2020年08月28日
正文共:6888字1图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来源:知社学术圈
C.R.E.A.M.是美国嘻哈乐队Wu Tang Clan所演绎的说唱歌曲,其歌名为“Cash Rule Everything Around Me”的缩写,意在感叹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风气。如今Matter主编Steve Cranford借用这个歌名,感叹学术界的一切已被‘引用’统治!文章将引用比作‘学术界的通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评论那些构建在学术引用基础之上的学术评价指标。此外,作者还从知名期刊主编的视角出发,将学术引用分类厘定,阐明了哪些引用是好的,而哪些不好。作者行文生动有趣,观点新颖而发人深省。知社特翻译全文,以飨读者。
学术引用 · 商品经济?
引用的供求关系
学术引用的马太效应
引用的类型 · 好引用和坏引用
引用类型——好引用
规范型引用(又称经典型、创始人型):如果参考文献在论文主题、方法论或技术等方面有着首要的重大贡献,或者参考文献的作者是涉及理论、方法或技术的创始人,被引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引用者倾向于引用首篇实质性著作。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饭岛澄男(S. Iijima)在1991年所著的文章‘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该文章主要关于碳纳米管,引用次数超过50000。
说服力增强型引用:说服性的引用被定义为通过引用文献来辅助建立知识主张,主要是依靠引用有声望的作者,以借用其影响力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类型的引用被发现是最为常见的引用类型,部分可归因于超级大刊上的顶级论文们引发的引用分布不均。用最简单的话说,如果您引用文献的是诺贝尔奖获奖文章,那么这就暗示着您的文章也与该诺奖文章质量相近。
进展型引用:此类引用是那些构成了现有工作的发展框架的基座式参考文献,换言之,正是这些参考文献为论文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这类引用囊括那些与论文主题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论文完成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肯定型引用:引用的参考文献中包含作者支持的独立观察、观点或发现。
批评型引用:作者出于纠正自己或他人的工作成果而引用论文,可能是部分纠正,也可能是全盘推翻。这项引用成果可能是一个富于争议性的案例,作者通过引用对其结果加以反驳,或者是作者对所引文献中的数据阐释提出质疑,也可能是作者不同意所引文献中的观点或事实陈述。这些批评的重点可能是——方法论上的弱点、欠缺可重复性、实验可靠性不足或者实验结果的阐释未尽人意。
方法论型引用(操作技术型引用):通过引用文献以揭示工作所依据的方法、理论等。此类引用是为了指出工作所运用的二手理论、实用技术、材料、设备、分析方法、程序或研究设计等。比如说,我作为PI所发表的每篇论文都引用了Plimpton的“Fast Parallel Algorithms for Short-Range Molecular Dynamics”,这是LAMMPS软件的必引文献。
背景型引用(历史沿革型引用):引用文献以追踪观点的历史沿革及其学术影响。因此,作者引用文献是为了进一步指出其工作的学理渊源,以阐明这项工作何以成为某学术主张历史性的一部分;或者是因为某项知识主张提供讨论和阅读赖以发生的背景。文献综述即在此例。
概念型引用:引用该类文献是因其为论文提供了概念、定义、诠释、理论。通常是引入关于某种思想、概念或理论的原始文献。
对比型引用:对比型引用通常可以在论文的讨论部分中见到,作者通过引用文献来进行成果对比。这一类型也不完全是对比,有时作者也干脆将其论文成果视作所引文献成果的变体形式。
引用类型——坏引用
链条效应:这类现象通常在成群成组的引用中出现。例如,当你需要引用Abbott教授(A教授)的一篇优秀文献,但这篇文献的关键信息却仰赖Bailey教授(B教授)和Cooper教授(C教授)的论文提供,这时难道要把ABC三者的文献都引用进来吗?显然引用A的文献已经足够。倘使你真的引用了ABC的文献,那么按照这种“链条式”的引用来铺陈下去,则下一篇引用你工作的论文则可添上ABC,则引用文献的链条就越引越长了。
趋附名望:有时人们为了增强论文说服力,对权威论文的引用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大量多余且无用的引用涌向那些名位尊崇的学者和高影响因子文献。这类引用最常见于引言和结论部分,有些作者恨不得每个关键词都引用一篇文献。
贪求时髦:不知为何,明明是近两三年完成的工作,引用文献却都是最近三个月内才发布的。诚然作者应当跟紧最新的参考文献,但这并非意味着挖空心思去蹭时下的研究热点。
讨好审稿人:试图通过引用审稿人的文章来讨取他们的欢心。在任一分支领域,足以膺任审稿人的专家往往有限。如果重点引用的文献是来自于推荐审稿人,企图就更加明显了。请不要这样做,我们是会做相关审查的。
过多自引:项目、专业知识和方法技术的自然发展历程,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引用。这是预料之中的。但如果前著与工作相关性并非那么高,那么则应将引用位置留给更好的参考文献。需要避免过多的自我引用。
迎合审稿意见:囊括过多审稿人建议的参考文献,而且还都是“高度相关”。这并无必要。任何时候皆是如此。必要时可向责任编辑咨询相关问题。
迎合编辑:在目标期刊中引用了数量夸张的文献,以期搏得编辑注意。这种行为还很新鲜,但是我们并不建议这样做。
引用经济的未来 · 多元化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