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钟南山35岁开始从医,谈谈程序员的中年危机
共 214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2-12-04 13:07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是关于钟南山院士的。
钟南山于1936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在儿科、肿瘤界的名声响当当。
受家庭的影响,长大后的钟南山也选择了医学这条路。
有父母的加持,我们或许会以为他的学医之路比一般人来的快捷得多,应该是年少成名、荣耀加身。
但事实并非如此。
钟南山起先没有明白父亲背后的深意,恭敬地答道:“35。”
“唉,都35岁了。”父亲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晚上,钟南山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父亲的回答很简短,但每个字就像千斤重的石头压向了他。
他意识到父亲在这个年纪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儿科专家了,而自己仍然是一个小小的助教。
回顾11年的助教生涯,自己仿佛温水里的那只青蛙。
他决定要改变现状。
于是,他从北大辞职,去了广州的医院。
正是从那时起,35岁的钟南山才正式踏上从医之路,他开始狂补医学知识,刻苦专研病理医药。
也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医学院士钟南山,在“非典”及“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时,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35岁,是一代医学泰斗的人生转折点。
在今天,35岁同样是很多互联网人的人生转折点。
在当今的职场中,35岁不禁令人联想到“中年危机”,对于程序员来说,和年龄挂钩的中年危机更加明显。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淘汰大龄码农的事情屡有发生。
先有菊花厂爆出要清退34岁以上的老员工,理由也很简单,中年人的精力和体力赶不上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据美国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发布的调查报告,从2013年到2018年间,IBM大约炒掉了2万名40岁左右的美国员工。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科技巨头亚马逊和谷歌也裁掉了很多员工,但首当其冲的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员工,在同等技术水平下,年轻人更容易留下。
年龄,俨然成了悬在码农们头上的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比起其他行业,互联网可谓危机四伏。
那么,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年轻的程序员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在我看来,下面四点尤为重要。
第一,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知道,在所有行业中,IT技术框架的更迭最为频繁,这就要求程序员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每接触到新的技术时,能够快速上手。
钟南山在35岁正式从医,仍能有一番作为,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学习。
叶圣陶说过:“毕了业还得努力自学,永不休歇。”
学习,是终身的事,请不要轻易丢下。
第二,学会存钱,不要乱花钱。
努力存钱,意味着即使有一天你被辞退了,不仅可以依靠积蓄度过过渡期,甚至可以以此为资本去尝试自己创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好好存钱,是一个码农最高级的技能。
第三,注意身体,养成锻炼的习惯。
在“996”高压之下,很多码农说自己没有空去锻炼。
在电脑前从早坐到半夜,身体素质越来越差,颈椎腰椎出了问题,健康也亮起了红灯。
将来有一天,如果工作突然没了,身体也垮了,那人生还有什么盼头?
可如果你还有个健康的身体,那就不一样了,你还拥有足够的本钱去寻找其他的人生机会。
第四,拓宽眼界,培养副业。
程序员在专注于埋头写代码的同时,要多留心外面世界的变化,如果可以的话,试着发展一门副业。
有的副业,做着做着就成了主业,并因此挣到了比之前更多的钱。
俞敏洪在北大任教的间隙去外面发展副业,虽然他因此被开除,但他出去后将副业做大,便有了鼎鼎有名的新东方。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厉害的大龄程序员,他们一直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栈也非常的牛掰,但仍然没能躲过中年危机。
对此,我们需要承认很多30+的程序员被裁掉,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不够优秀,而是公司(奇葩)的企业文化使然,或者是行业的没落,甚至包含时代的因素。
所以,即使没能平稳地度过中年危机,也不要因此气馁。
被一个公司淘汰,并不代表你被社会淘汰,被整个世界所遗弃。
这个公司不要你了,没关系,大不了换一家公司。
这个行业不行了,没关系,大不了换个行业。
人生,本来就有着无限的可能。
钟南山35岁从北大校园换到广州医院,之后成为医学界泰斗。
杭州某大厂的一位程序员,辞职回到郑州老家开起了熟食铺子,生意红火,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西安有个码农小伙看到出租屋里堆的垃圾越来越多,他灵机一动,随后辞职做起了“回收废品”的生意。
写在最后:
35岁不可怕,失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态。
身为程序员,我们该相信,人生有很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