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相关利益人赚钱的实话,为什么SAAS没有抗风险的能力!

运营官张沐

共 265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3-09-13 04:35

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SaaS的创业者到底赚谁的钱,为什么在危机之下,SaaS行业一片哀嚎,没有一点抵御风险的能力。

如果你搞清楚,SaaS的企业到底赚的谁的钱,你就会明白,为什么SaaS的企业今年过的这么惨!

最近我一直在跑一线市场,可以断定,中国有很好的软件,解决了客户的业务问题,软件购买客户有十几万、几十万家。

这类软件也是按年进行续费,到底他们算不算SaaS,如果算,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如果不算,那他们到底算什么?

从授权软件开始,中国就有大量的企业依靠软件赚到了第一桶金,比如:用友、金蝶、迅捷等,即使有单个用户开发的软件,一年已有收入大几百万、上千万的人。

反而到了高大上的SaaS领域,我们的公司不赚钱了,业务起色不大了,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

搞清楚上述的问题,咱们就要搞清楚,SaaS到底属于软件商品还是金融属性产品。

分析国内SaaS创业者的思路,大概借鉴了APP的思路,首先做一款产品,然后获取到一波客户,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又快速的招人、拓展更多的产品,然后做出一定规模,再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就这么滚来滚去,一直把公司滚到上市。

你还认为SaaS是纯商品的属性吗?

那么,SaaS的核心员工一定是基本公司+期权,毕竟期权才是能够实现财务自由的唯一通路,如果老板良心,在后期把公司的期权变现,依然是利用公司的估值;SaaS的创始人的基本工资受到投资人的监管,一般不会太高,那他到底赚的什么钱?

创始人作为公司的1号位,他手里拿的可是股权,股权变现必须要通过公司的估值,投资人给公司投入的资金,换取的也是股权,股权的变现也必须通过公司高估值兑换完成。

你会发现,核心员工、创始团队和资本,最后变现的模式都和公司的估值有很大关系,于是SaaS的公司和产品就有了资本的属性,至于商业模式是否泡通,客户续费率是否足够,产品功能是否完善、够用,在资本的面前变得都没那么重要。

大家对于资本属性的产品和公司,期待把公司的盘子做大,把公司的规模做大,一直滚到IPO,资本可以套现离场;创世人团队可以由别人代持,进行部分的变现;核心员工则要忍受变现的周期。

因此,你会看到,只要是融了资的企业,就开始多条产品线的扩张,大面积的招人,有一些业务扩张的毫无头绪,为了企业的规模,也是拼了。

但是,在这个滚雪球的逻辑中,到底有谁为最终的客户买单呢?是公司的一线员工,那些拿着基本工资,每天在加班加点干活的人,他们才是最终为客户负责的人。

因此,你会看到大量的SaaS产品特别难用,因为缔造这个产品的人,规划这个产品的人,由可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已,真正的中层则忙着向上汇报,向上管理。

在滚雪球的逻辑集中,公司经不起任何的风吹草动,一旦遇到问题,企业则会进行裁员,企业在大规模扩张中,看的是账面现金,只要有钱就扩张,钱紧就裁员。、

所以,SaaS产品最后变成了金融的衍生品,谁还会踏踏实实的做产品,做客户的解决方案呢?大多数都把精力投入到了如何实现快速的扩张,在遇到黑天鹅事件,在经济下行之时,咱们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勇士,谁才是披着皇帝新装在裸泳。

这次的经济危机,创始人要从金融的思路变回经营的思路,产品要从快速扩张变回自力更生,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会在这次淘沙中淘汰。

未来,啥企业才能生存下来,你会一目了然。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你说,在企业快速扩张中,创始人到底有没有赚到钱?

不管企业有没有赚到钱,只要公司到了一定的规模,比如:C轮和D轮,他们一定赚到了钱。他们赚的是股本溢价的钱,早期的投资人可以在某一轮融资时,选择退出,从而实现现金的收益,同理创始人可以释放自己的股份,换取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收益。

所以,SaaS原本是一种可以解决客户问题的商品,反而被完成了资本的游戏,这也不难怪大多数的企业都在,通过孵化产品,快速的扩张公司规模,根本没有对抗风险的能力,这也不难怪这两年SaaS行业遍地哀嚎。


,票总管业务负责人

CC

*本、硅基仿生

InfoQmusp

36kr

围观朋友圈干货、不定期分享、进入交流群,请添加私人微信:coozm01,或扫码

:




浏览 2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