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哥追乐夏 - 中年油腻,自制力,刻意练习,专业性 | IDCF

共 3306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0-08-13 12:41



关于“中年油腻”



这个夏天,是乐队的夏天。
注定会有很多争议,因为众口难调,因为到底什么是乐队,什么样的音乐应该留下,什么乐队该来,什么乐队不该走。
水木年华在第一场被淘汰,分数并不好,谈及不给水木分数的原因,这位评委如是说,却给了我最大的油腻。
不知道也不关心什么样的音乐会打动他,不知道也不关心是什么给了他底气坐在“专业乐迷”坐席上,也不去管这位二的三儿,哦,对不起,是二十三的这位,是否太过尖刻,毕竟这是乐评人的生存之道,他们要标榜自己所谓的态度。
单说水木,他们应该来乐夏么?抛开勇气不谈,但从音乐态度上在我看来并不合适。乐夏2中,采访水木年华,问起来最近为何没有音讯,卢自嘲是因为过气了,于是自己最近几年去搞电影,另一位在搞助农。从前后的访谈和表现,这两位缺乏基本的自信,缺乏对自己音乐的热爱,缺乏独一无二的那种特质。水木这次的表演,我跳过去没听,因为也实在没兴趣。
同为水木出身,为何李健没有过气?李健的自律与自省是有目共睹的,做出来的音乐是真诚而有灵性的,从未停止探索。
油腻与否,是自己的选择。(与年龄也无关,23岁同样可以很油腻)


重塑雕像的权利



谈到本季的乐夏,必须要说重塑,大概是迄今为止本季最大的收获。
冬哥10年前听过他们的现场,时机未到,那时候还无法欣赏。很多东西是要靠机缘的,一本书,一首歌,一支乐队。
重塑的Pigs in the river,像极了Red right hand。在谈喜欢的音乐时,华东提到其中之一是The Birthday Party,当然会有Nick Cave的影子。
听Nick Cave很多年,Red right hand也不是第一次听,属于冬哥与Nick Cave以及Red right hand的Moment发生在两个月前,北清路稻香湖路口,88.7电台播放了Nick Cave的Red right hand,英剧浴血黑帮的主题曲,那一刻的触动,时间刚刚好。
疫情原因,每天开车上下班,重新开始听电台(上一次这样连续听电台,已经是十几年前,搭某人车开始,听飞鱼秀)。近几个月开车在听88.7,两位搭档有小飞与瑜洲的那种配合,这种默契,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磨合才能形成,正如重塑。
随后的周末,用了整整一天来听Nick Cave,从Henry's Dream到The Boatman's Call。那时慢,每一张CD都是精心打磨,就连专辑封面与CD盘面的设计都是艺术。


自制力



重塑的现场有着巨大的张力,节奏感紧张有力,酣畅淋漓,华东说重塑更加享受音乐精密、严谨以及很强的逻辑性的那一面。
重塑的严谨,源自于华东成长过程中德国文化的深深影响。出自德系的严于律已,像机械一样精密运转的作息。而这也构成了重塑的工业美学:去人性化,进行冰冷的思考,逻辑上的探讨。

“保持着一种排练排练排练的状态,不想把这种状态卸下来。我没有什么灵感,我不相信这种的东西,没有积累的这种灵感,我觉得是靠不住的。”
重塑的成功来自于自律,极其的自律,他们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是天才,靠的是刻意训练,培养肌肉记忆;最终,这就是天才。优越的成长环境,有着来自精英阶层的优越感,层次在你之上的人,还如此极度的自控,保持对成功的渴望,形成习惯。“难听(懂)”,但很好听,这就是重塑的音乐。


刻意练习



重塑日常的排练,借用华东在乐夏2的原话: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先有一些准备,先做好很粗的一个骨头,然后到排练室在这个骨头上加上一点点的肉,可能今天只加头部,头部可能只有16个小节,那么可能今天下午这4个小时,我们只排这16个小节,反复的排,排到有一种肌肉记忆。”
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小时法则”,备受追捧,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事上花一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而《刻意练习》则不同意有一万小时法则这种简单化、概念化的法则。

诚然,天才的唯一秘诀在于练习,但不是随意无序的,也不是重复自己,而是有目的的练习。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 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 专注的练习状态

  • 练习包含反馈

  • 需要走出舒适区

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 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刻意练习下的一万小时才有用;好的方法,坚持刻意练习,保持足够的强度,加上有效的教练为学习提供反馈。

专注的练习状态
  • 不专注的练习是没有效果的。每次都要把动作做正确,一次又一次不断累积,直到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卓越,而且到成为你根深蒂固的习惯为止,这也就是重塑所讲的肌肉记忆。

练习包含反馈
  • 刻意练习的3F原则: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的练习,并且有效的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他们。

很熟悉是么,这就是戴明的PDCA,也是Lean Startup的开发-测试-认知循环。

走出舒适区
  •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 大脑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认知,大脑会采用以各种方式“重新布线“的方式,对适当的触发因子做出响应。神经元之间构成了新的连接,同时,现有的链接要么得到强化,要么被弱化,在大脑的某些部分之中,甚至可能生长新的神经元。
  • 人类的身体与大脑远古俱来的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当被迫走出舒适区,肌体组织会感受到压力,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身体便会开始调整去适应那些变化,重建体内平衡。足够努力地训练,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身体将以各种方式来改变。挑战越大,变化越大。


专业性



最后,再说专业性,问题不具体说了,冬哥只想小小地吐下槽。
不要拿着敏捷当做质量低劣的挡箭牌,有那么多对产品精心打磨,细节细节再细节的案例,为什么你天天拿MVP做借口?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是让你打破常规,而不是无视用户体验,置用户反馈为惘闻。不断打磨将产品做到极致,对自己和用户负责。
对于公众号文章也是一样,文章看着像草稿一样,这并不是敏捷,这是不负责任,浪费自己也是浪费他人的生命。写公众号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路,不求别人看到。不求别人看,您就别发圈别刷群啊。
“使你精疲力尽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鞋子里面的小石子”
——穆罕默德.阿里
所以,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精心做到极致。
IDCF的每一篇文字,都经过反复的打磨。创意产生,搭出骨架,填充内容,写出初稿,打磨文字,格式排版,字体颜色,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刻。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件作品,都是十月怀胎的产出,热情并负有责任,有趣而不呆板。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到极致,而不是为了速度而速度的草草了事。
专注之下,文字的编写会很高效;刻意练习,文章的产生形成习惯;反馈改进,那根标尺,在阅读与转发量,更在自己的心里;对于数字,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Outcome over Output,遵从内心,追求极致,精心打磨,毕竟最终,文字是写给自己的,对自己负责,才是对读者最大的负责。


八月伊始,乘风破浪。IDCF【冬哥有话说】8月特别邀请到四位美女,带来四个主题分享,分别从组织建设、绩效考核、品牌营销,以及技术卓越等不同角度,围绕“数字化”展开,这也体现了IDCF一直秉承的理念“培养端到端的人才”,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本系列的分享,给你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企业,从单纯的技术视角跳出来,去尽可能的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全貌。
本周四晚8点,《敏捷团队的绩效考核》作者管婷婷分享《从“收益/成本”的角度决定选择OKR或KPI》,识别下图二维码,回复“乘风破浪”即可获取直播地址。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