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摆脱简单重复

春哥叨叨

共 191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09-22 09:39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方法论很重要,大家也不用觉得方法论太虚了,其实方法论某种程度和“套路”、“模板”一个意思。


套路、模板、方法论,最大的价值是帮助我们结构化特定领域下的知识。在美团晋升的时候,也强调在过去的经验过程中你究竟有没有沉淀出一些超越case、举一反三的方法论。


之前的文章提到过,架构师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断的学会各种场景下的架构套路,比如高流量下的架构套路、高并发下的架构套路、数据一致性要求高的架构套路、业务复杂度高的架构套路。掌握了各种环境约束下的架构套路,也就容易沉淀出一些普世的架构套路了。


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我一直在琢磨,怎么判定工作是否简单的重复呢?有两条原则:

1. 遇到困难的几率;

2. 动脑子的次数;


哪怕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上面两条次数都很高,恭喜你,你这件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套路的多少。


但掌握更多的套路,不能靠简单的重复,也就是简单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能让你成长进步的更快。


真正能让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关键点在于“刻意”。


刻意练习分为三个步骤:构建模型、刻意练习、即时反馈。


查理芒格曾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 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东西方学习的不同,东方更讲究“悟”,西方更讲究“套路”。


那么这个“套路”就很重要,如果依照一个错误的“套路”学习,就可能走火入魔。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于是很多人疯狂读书,也就出现了两个流派:

1. 一周读一本书,以量取胜。

2. 一年读一本书,以质取胜。


你会选择哪种呢?


我上大学时,有段时间很迷茫,看了很多新东方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的演讲,听到了俞敏洪一段分享说“大学要读300本书”,于是去图书馆疯狂看书,算上杂志能看300本,用途是有但是不大,毕竟大多泛泛而读。


后来比较喜欢王慧文,听到王慧文一次内部分享说,读书每年读一本好书,读精,咂摸,然后不断去使用你在书中学到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工作之后还是要选择老王这种方式,好书太多了,我们根本读不完,于是最重要的是一本好书不断读,反复用。


前几天和老板聊天,和我的观点类似,《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会收获新东西,每个职级读,都有不同的理解。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创建相关领域背后的模型。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知识体系。


比如我搞稳定性,首先不能仅仅从技术视角出发,而是要纵观全局,比如稳定性背后究竟为业务承诺了什么?团队这个阶段需要什么?哪些看起来不酷的动作却让我们受益更大?如何不仅仅停留在人的维度体系化建设?


有个这些方向,就可以看到每个方向对于“稳定性”这个内核究竟有什么样的诉求和限制,也就通过多个点的连接,形成线条、形成体系。


比如稳定性要服务那些业务关注的指标,所以稳定性指标要围绕于业务指标建设。不同团队发展阶段情况不同,要提出一个有挑战且能达成的目标。做ROI最高的事情,尽管看起来不酷,但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和严重故障。如何建设技术体系,把人释放出来,低成本、身心愉悦的搞好稳定性。


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刻意练习。


类似于运动员,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矫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比如足球运动员,左脚能力不行,那就刻意练习左脚的触球、接球、传球。


之前的很多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软素质的内容,为什么那个阶段同类型的内容很多呢?我就是在刻意练习,因为我发现在一段工作过程中,某些能力的短板已经限制了我正常的工作了,我需要专项的提升下。


做稳定性也有类似的情况,做好大而全的事情之后,总会有一些问题难以根除,那就搞一些专项突击下,比如代码质量、慢查询、中间件治理、数据一致性治理、高可用治理等,唯一的挑战是怎么巩固下每次突击之后的收益,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


刻意练习的第三步是:即时反馈。


还记得前面王慧文分享的那个读书方式吗?花一年时间精读一本书,工作中反复练,这个在工作中“练”的动作,就是获取反馈的过程。


因为你是可以感受到你的刻意动作之后的效果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收获到我们练得是对的还是错的。错了,再来。


所以我们在刻意练习时,要关注即时反馈,记下来对或错,改正、提升。


光靠勤奋是不够的的,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方法,而掌握正确方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刻意练习。

浏览 4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