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技能的习得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共 3657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6-09 18:05
五一假期读完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我在樊登读书 APP 听过 6 遍。几年前出差囫囵吞枣翻过,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记得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有一些心理学术语读不大懂。
书读完总得留下来点什么?否则,我实在想不出读过和没读的区别。俞敏洪老师早年演讲中曾经调侃:“摸一摸书皮也算,至少老子摸过(书皮)”,这有种“牛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既视感。
读完后,反观樊登老师的讲解,我的感触是:他讲解的很到位,几乎涵盖了书中最最精华的部分,且不留死角。樊登 APP 里有个模块之前叫“樊登读书”,现在叫“樊登讲书”。虽仅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同。
市面上其他平台基本都是在念稿子读书,而“讲书”是将自己对书籍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读书、念稿子容易,脱稿讲书且讲的非常通透绝非一早一夕之功!
扯远了......
如何来对《刻意练习》这本书做一下总结呢?
我在读完后在书的封皮列举了如下几个问题,我准备结合自己的理解一一梳理一下,算作读书笔记吧。
1、1万小时理论和刻意练习的关系?
一万个小时理论来自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的畅销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本书出版于 2009 年。我是听了罗永浩早年演讲买的这本书。
“一万小时理论”强调的核心:“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一万小时理论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结论,但这个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随意举个例子:火车站旁边卖煎饼果子的不止卖了1万个小时,还是在卖煎饼果子,也没有开连锁分店,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超凡”。
而《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出版于:2016年,两位作者合著。作者1:安德斯·艾利克森 (1947.10.23——2020.06.17,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作者2:罗伯特·普尔(著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
两本书对比如下:
《异类》比《刻意练习》早出版7年。 《异类》是畅销书;《刻意练习》是学术+长销书。 《异类》的所谓“一万小时”取自《刻意练习》的部分学术成果——发表于1993年的论文《刻意练习在获得专家表现中的作用》、地址:https://psycnet.apa.org/buy/1993-40718-001。
2、什么是刻意练习?
1993年,在研究了一系列行业和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之后,作者意识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作者把这种通用的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由于研发刻意练习是专门帮助人们变成他们行业领域中的世界最杰出人物,而不仅仅是变得“足够好”,因此,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作者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我的理解——这是作者从各行各业的领域牛人研究了20几年+时间,得出的一个适合小白成长为大神的普适的方法论。
3、刻意练习区别于有目的练习的不同点
刻意练习与其他有目的的练习存在差别。
不同点一:刻意练习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领域。
在这个行业领域,最杰出从业者已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水平,可以和刚入行小白明显区分开来。
这些行业领域包含但不限于:音乐表演、舞蹈、国际象棋、个人或团体体育项目(可通过打分评判表现)......
不适合刻意练习的领域包含但不限于:园艺和其他爱好、企业经理、教师、电工、工程师、咨询师等等,不适合的原因在于:可能无法从刻意练习的标准中累积知识,没有客观的标准区分卓越和平凡。
不同点二: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导师必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
这点,其实是很难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其实本质也是这个道理。
在各行各业都内卷严重的今天,想学习任何知识或者技能不是资料不够好、不够多,而是太多了、太卷了、超出了用户的选择范围、光选择就会耗费很长的时间。介于此,“名师指路”显得越发重要。
4、刻意练习的特点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该有导师或训练来设计和监督。
刻意练习发生在舒适区之外,需要练习者持续不断地尝试。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练习者必须紧跟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刻意练习能使得已获得技能迭代升级,使技能提升更高水准。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心理表征。
其他都好理解,只有这个“心理表征”超级不好读懂。
心理表征是心理学专业术语,即便翻译成白话文“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依然不好懂。
我读完本书把它理解为“肌肉记忆”,有一些不恰当,但可解释的通。骑自行车的技能就是肌肉记忆,一旦习得,10年后不骑依然会骑。其实,还有扩展的一层含义就是“融会贯通”,类似老中医阅人无数后,一看症状就知道底层原因,开的药方不仅“治标”更能“治本”。再引申一些,资深的架构师看待技术问题,不止能看到技术表象问题的原因,往往还能提出更有的架构设计方案、技术选型方案,可谓是“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5、刻意练习的原则
“3F”准则——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
“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它们”。
第一个 F 指 Focus,代表专注。一定要足够的专注。 第二个 F 指 feedback,代表反馈,找人给反馈。反馈给你指出练习做的那块好,哪块不好? 第三个 F 指 fix it,代表当你发现有问题的时候,改正它。
6、刻意练习路线图
20世纪60年代末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和妻子克拉拉把三个女儿当成试验品,持续25年,把三个女儿都培养为国际象棋大师。
6.1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未来的杰出人物往往遵循一般的规律,那便是:到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时刻,他们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格外感兴趣,并且表现得比其他同龄人更有希望成就一番事业。”
补充一句:好奇心是兴趣的源泉。
6.2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之后,似乎从那种技能的学习中获得了大量的愉悦感觉,本质上就是“心流”体验。
只有那些花了数年时间苦练某项技能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那一项技能,但也有可能正是这种练习本身引起人们心理上的适应。
如何变得认真?“练习使然”!父母的角色、教练的角色都会变成一种统一的“教练员、陪练员”的角色,可以支持、鼓励、表扬,但这些毕竟还是表象。要内化,让孩子的内心产生练习的动机和心流体验,否则不会长久。
6.3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这个阶段是冲刺顶峰的阶段,投入一方面指:“名师指路”前提是真有“顶级名师”指导。
这也是为什么顶级运动员都是顶级教练指导的原因。这个环节非常艰辛、甚至家长也要“孟母三迁”、甚至“三十迁”,但结束了这一艰辛的旅程,也将收获巨大的回报。
投入用“巨大”形容,一方面:时间成本巨大;另一方面:金钱成本高昂。
7、结语
13 年前,听了考研老师讲了考研英语、考研政治、考研数学等课程的时候,我记得当时第一反应是“大牛逼了”!当知道这些老师全国到处飞,且年薪百万+的时候,更是“炸雷惊呼”!在当时普通高校月薪只有几千块钱的时候,年薪百万绝对是天文数字。我其实当时就在想:他们怎么能讲得这么好的?
5年前,第一次听到张雪峰成名“相声”的时候,除了一口气3个小时听完,除了哈哈大笑,我进一步思考:他怎么对全国高校能那么熟悉?
一个顶级程序员的效率比普通程序员效率高不止10倍,一个顶级医生比普通医生的医术和薪资高不止10倍,一个顶级老师比普通老师讲课好不止10倍,薪资也不止高10倍.....听过吴军博士《谷歌方法论》都知道,谷歌顶级程序员都是图领奖得主,这点和普通程序员差距是数万倍、十万倍甚至更多......
这些都引发我的思考!思考什么呢?——“牛逼的人如何牛逼的?”,话糙理不糙。其实就是所谓的大牛、大神如果不是天才?到底有没有路线可循?
之前所有疑惑都可以一句话解开:“要先人前显贵,必得人后遭罪!”当然,我们看到的“显贵”都是表面上的风光,“遭罪”当然也不是贬义词,正是书中一直倡导的“刻意练习”!
古人智慧早也有类似的说法“无他,手熟尔!”,现在来看,如何“手熟”?——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止对于学习、对于包含编程技能在内的一切技能的习得都大有裨益。
我正在 Elasticsearch 领域坚持刻意练习,还处于小学生、兴趣摸索阶段,期待和大家的进一步交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