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痛苦 ≈ 得到的快乐 * 2.5
你好,我是林骥。
假设你在路上捡到了 1000 块钱,马上又被大风给刮跑了,你是什么感觉?
大部分人的心情估计不会太好,因为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损失规避」的心理。
所谓「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
失去的痛苦 ≈ 得到的快乐 * 2.5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在充满风险的原始社会,「损失规避」的本性,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了下来。
但是,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与原始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失败通常不再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损失规避」带来的坏处,远大于好处。
在股票投资中,假设你买了一只股票,涨停赚了 10%,你会感到很高兴;但是如果跌停损失 10%,你可能会非常痛苦,按照上面的公式,大约等于盈利带来喜悦的 2.5 倍。
「损失规避」的心理,让人难以做出及时止损的决策,这是很多人投资失败的原因之一。
比如说,在熊市的时候,人们不想把亏损变成事实,就舍不得「割肉」,结果越亏越多,最后可能赔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等到牛市来临,原来亏损的股票终于回到买入价,赶紧抛出解套后,结果价格一飞冲天,让很多人追悔莫及。
「损失规避」心理的背后,体现了数据分析的假设思维和对比思维。
在商业世界,有很多应用「损失规避」心理的案例,比如说,当消费者总是纠结于运费,那么商家可以尝试先提高销售价格,然后免费包邮的方法,把消费者「失去」邮费的痛苦,变成「得到」免费邮寄的服务。
如果把「损失规避」的心理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你有什么启发?
我的启发是: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得失,要用长期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克服「损失规避」心理的不利影响,选择去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说,投资自己的成长,虽然短期来看是损失了学费和时间,但是如果长期来看,预期能有更大的回报,那么就值得投入。
正确的投资,应该根据未来的预期去做决策,如果预期上涨,就买入或持有;如果预期下跌,就及时止损。
也就是说,要跟未来的预期进行对比,而不要跟过去的买入价格进行对比。
同理,对于个人的成长,我们也要多做对未来成长有帮助的事情,而不要对已经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
相关文章:用分析思维理解「比例偏见」(3)
关注林骥,更多干货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