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相关】记一次IEEE期刊Associate Editor的申请经历
共 2152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0-11-18 10:47
自从创办这个公众号后,认识了不少学术界的好友,其中有多位好友都曾提出过能否推荐他们出任IEEE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 (AE)。第一次遇到好友提出这一请求时,我详细了解了他的科研方向、成果情况、业界地位等信息,然后给他做了详细的分析:你该往哪些方向重点发展,多出席哪些会议,如何进一步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并且如何多为Society做贡献,只要贡献多了,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各种头衔自然纷至沓来。不过,求助的好友都不甚理解,不用这么费劲吧?能不能打个招呼,直接给个绿色通道啊!
每当遇到这种“求助”,我哭笑不得,老实说不是不帮忙,而是鄙人段位有限,实在爱莫能助。后来,再遇到粉丝们提到这种诉求时,我一般都礼貌地快速回绝。不过,后来静下心来想想,将朋友们快速地回绝了也不是办法(他们被回绝时都是将信将疑、糊里糊涂的),一方面容易造成误解,另一方面,也没有实现“授人以渔”的初心。恰巧,我今年申请一个IEEE期刊(在此不具名)的AE,于是借此机会将此过程写下来,希望让大家对这一过程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学术之路做好规划。
我早年曾经在这个IEEE期刊投过两篇文章,这两年也指导了两篇,因为有注册信息的缘故,时不时都会收到这个期刊的Newsletter。在去年的一封Newsletter中,我得知该期刊要公开选拔3位AE。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刻,我的第一反应是全球只选3位,数量太少,选上的概率太低,就没当回事。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我偶尔想起这个事情来时也稍加思量,要不要去试试?要不要去试试?想去试的原因是对这个期刊蛮有好感的,而且专业那么对口。不想去试试的原因是全球才选3位,很可能是徒劳。经过两周的犹豫,我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想去申请,理由是:不试就肯定没机会,试了才有戏;虽然只有3个名额,但也正是因为只有3位,才能显示出它的含金量,如果是选300位,那白送没准我还不乐意接受。其实当时决定冲刺一把,我也是做过胜选概率分析的:全球3个名额,那亚洲大概率能分到1个。如果亚洲有一个名额,根据中国人的投稿量,这个名额很可能会向中国人倾斜。如果中国人能分到1个名额,凭借我的background,还是有机会的。嘿嘿,做了这个量化分析后,我暗自思忖:只要在中国区没有同等段位的学者参选,那我胜选的概率大大的有!!!
既然决定冲刺一把,那下一步就是好好准备材料了。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备刀,作为一名专业人士这几年的研究成果平时都会一条一条地记录。只要把这些记录的清单拉出来,格式稍加整饬,啥Self-introduction、Title、Achievements、Publication、Academic Role都洋洋洒洒好几页。这几项内容对于广大读者朋友来说都不在话下,而且相互间的差距也不是非常大,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一份Brief Statement和一份Statement of Candidacy(参选申明)。Brief Statement还好说,就是一份类似自我介绍的东东, “Statementof Candidacy”(参选申明),这个就没那么容易了。什么是参选申明呢,我的理解是为什么要参选,以及参选了能为期刊做点啥,都有哪些办法可以提升期刊的Reputation?打个比方说,作为亚洲区此次唯一当选的AE,你能为该期刊的亚洲区业务做点啥。说到这里,之前被我婉拒的朋友们就知道我有多难了吧,不是不帮忙,而是期刊选AE要求也是蛮高的,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学术实力,能够对该领域的文章提供相应的审稿意见;另一方面,需要候选人有较强的行业号召力,可以时不时地组织一些学术交流会和行业论坛(各路大佬都给面子,都愿意来与会),以扩大期刊或者期刊所在的Society在所属国家或者地区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材料的内容都有了后,就是好好精修一下格式,把这些内容做成一份精美的Brochure,然后通过邮件的方式发出去,最后就是坐等Editor Boards投票了。因为疫情的原因,Editor Board会议一延再延。因为延期的缘故,期间Admin还给我发过两次邮件问我是否还坚持参选?当然当选啦,花了时间准备了材料,当然坚持参选啦,岂会因为疫情影响个人的工作规划(在此,庆幸国内的大好局面,相信今年有很多老外学者深受疫情影响,甚至危及到饭碗)
最后的最后,说一下竞选结果吧。本月初终于收到了选举结果,我光荣地落选了,对于这一结果,虽说有些失落,但是我不遗憾,曾经努力过,我知道是自己实力还有欠缺,并不是自己不努力。
往期精彩回顾
获取本站知识星球优惠券,复制链接直接打开:
https://t.zsxq.com/y7uvZF6
本站qq群704220115。
加入微信群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