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的几个尴尬瞬间

proginn0935281799

共 103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06-01 05:34

小A来自本地风评较差的一所初中,讲述了同学利用谣言和绯闻对她的污蔑和伤害。 我问:“那你当初为何要到这个学校来呢?”这里预定的套路是启发她认识到学区的划分不是自己决定的,遇到这些人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她的回答是:“我没有户口,家里花了钱才进来的,不然只能回老家。当初我跟家里人大闹了一场,他们才肯出钱的。老家学校更差,初三女生一半都打过胎。” 我缓了几秒,承认失误,“在我看来已经没有什么下降空间的基础配置,其实是你勇敢奋斗的成果,为此你甚至担上了自私不懂事的名声。而你的父母大概也是拼搏了半生,才给了女儿在我们这个城市里和他们争吵的机会。另外,尽管你深深受过别人八卦的伤害,可还是忍不住八卦了你老家的女生。这些也许都是我们的本能吧”。 e5f37f6174dc8f672b81e22d96d9a957.webp
男生B在国外上的小学,回来进了中学后,学习节奏就变得非常凝滞,在“下决心”这件事上反复消耗了大量的意志力。理性上,他当然知道要尊重现实,应该像身边同学那样早早进入应试型生活;但情绪上,他又是真的体验过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另一些人可以不按这种方式生活的。比起那些认为身边存在事物都是天然合理的同学,自然会多许多纠结。 他母亲也困惑:“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不该让他接触到那些不同的信息?” 这个问题让我恍惚了,这不就是一百年前周树人与钱玄同讨论的问题吗?最终,我不可能真的建议她重读《呐喊 自序》,而是给了一个答非所问的回应:“我知道你是一位优秀的成功人士,几十年来你对社会的理解帮助你在学术和家庭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绩。而目前你觉得孩子的问题严重到有可能让你重建世界观的程度了吗?” b8705e89588b59bc3b807c481cc3728d.webp
女生小C因抑郁休学,前几次咨询总是病恹恹的,直到开始讨论母亲对她的攻击,在复述母亲各种阴阳怪气时,连绵不绝,全身发光。后来讨论母亲何以至此,她又戏精上身,连续扮演9位家族成员对母亲的冷嘲热讽,一人撑起了一部宫斗剧。 我很没有职业水准地插了句,“可能也不光你家这样吧。”她立即接管话题,历数从幼儿园到中学,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文字记录稿大致可用宋体四号凑出两页A4的《教师忌语大全》。 我瞬间有过一点担心:这孩子将来若为人母、为人师,会不会在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道路上驾轻就熟。很快我又觉得这想法很无聊,现在我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她扛住负性环境给她的抑郁顽强活到成年。然而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似乎她只能在模仿伤害过自己的人的时候,才能拿回被那些人吸食的生命能量。


浏览 2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