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orch转ONNX-理论篇
这篇是第一部分,理论篇,主要介绍了和代码无关的一些宏观问题。再接下来我会专门写一篇实战篇,针对OpenMMlab中一些具体代码做分析,说明Pytorch转化ONNX过程中的一些代码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Pytorch转ONNX的意义
一般来说转ONNX只是一个手段,在之后得到ONNX模型后还需要再将它做转换,比如转换到TensorRT上完成部署,或者有的人多加一步,从ONNX先转换到caffe,再从caffe到tensorRT。原因是Caffe对tensorRT更为友好,这里关于友好的定义后面会谈。
因此在转ONNX工作开展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目标后端。ONNX只是一个格式,就和json一样。只要你满足一定的规则,都算是合法的,因此单纯从Pytorch转成一个ONNX文件很简单。但是不同后端设备接受的onnx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才是坑的来源。
Pytorch自带的torch.onnx.export转换得到的ONNX,ONNXRuntime需要的ONNX,TensorRT需要的ONNX都是不同的。
这里面举一个最简单的Maxpool的例:
Maxunpool可以被看作Maxpool的逆运算,咱们先来看一个Maxpool的例子,假设有如下一个CHW的tensor(shape[2, 3, 3]),其中每个channel的二维矩阵都是一样的,如下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Pytorch对它调用MaxPool(kernel_size=2, stride=1,pad=0)
那么会得到两个输出,第一个输出是Maxpool之后的值:
另一个是Maxpool的Idx,即每个输出对应原来的哪个输入,这样做反向传播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把输出的梯度传给对应的输入: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其实Maxpool的Idx还可以有另一种写法
,即每个channel的idx放到一起,并不是每个channel单独从0开始。
这两种写法都没什么问题,毕竟只要反向传播的时候一致就可以。
但是当我在支持OpenMMEditing的时候,会涉及到Maxunpool,即Maxpool的逆运算:输入MaxpoolId和Maxpool的输出,得到Maxpool的输入。
Pytorch的MaxUnpool实现是接收每个channel都从0开始的Idx格式,而Onnxruntime则相反。因此如果你希望用Onnxruntime跑一样的结果,那么必须对输入的Idx(即和Pytorch一样的输入)做额外的处理才可以。换言之,Pytorch转出来的神经网络图和ONNXRuntime需要的神经网络图是不一样的。
(2)ONNX与Caffe
主流的模型部署有两种路径,以TensorRT为例,一种是Pytorch->ONNX->TensorRT,另一种是Pytorch->Caffe->TensorRT。个人认为目前后者更为成熟,这主要是ONNX,Caffe和TensorRT的性质共同决定的
ONNX | Caffe | |
---|---|---|
灵活性 | 高 | 低 |
op粒度 | 细粒度 | 粗粒度 |
条件分支 | 不支持 | 支持 |
动态shape | 支持 | 不支持 |
上面的表列了ONNX和Caffe的几点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是op的粒度。举个例子,如果对Bert的Attention层做转换,ONNX会把它变成MatMul,Scale,SoftMax的组合,而Caffe可能会直接生成一个叫做Multi-Head Attention的层,同时告诉CUDA工程师:“你去给我写一个大kernel“(很怀疑发展到最后会不会把ResNet50都变成一个层。。。)
因此如果某天一个研究员提了一个新的State-of-the-art的op,很可能它直接就可以被转换成ONNX(如果这个op在Pytorch的实现全都是用Aten的库拼接的),但是对于Caffe的工程师,需要重新写一个kernel。
细粒度op的好处就是非常灵活,坏处就是速度会比较慢。这几年有很多工作都是在做op fushion(比如把卷积和它后面的relu合到一起算),XLA和TVM都有很多工作投入到了op fushion,也就是把小op拼成大op。
TensorRT是NVIDIA推出的部署框架,自然性能是首要考量的,因此他们的layer粒度都很粗。在这种情况下把Caffe转换过去有天然的优势。
除此之外粗粒度也可以解决分支的问题。TensorRT眼里的神经网络就是一个单纯的DAG:给定固定shape的输入,执行相同的运算,得到固定shape的输出
**目前TensorRT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支持dynamic shape,但是还很不成熟
tensor i = funcA();
if(i==0)
j = funcB(i);
else
j = funcC(i);
funcD(j);
对于上面的网络,假设funcA,funcB,funcC和funcD都是onnx支持的细粒度算子,那么ONNX就会面临一个困难,它转换得到的DAG要么长这样:funcA->funcB->funcD,要么funcA->funcC->funcD。但是无论哪种肯定都是有问题的。
而Caffe可以用粗粒度绕开这个问题
tensor i = funcA();
coarse_func(tensor i) {
if(i==0) return funcB(i);
else return funcC(i);
}
funcD(coarse_func(i))
因此它得到的DAG是:funcA->coarse_func->funcD
当然,Caffe的代价就是苦逼的HPC工程师就要手写一个coarse_func kernel。。。(希望Deep Learning Compiler可以早日解放HPC工程师)
(3)Pytorch本身的局限
熟悉深度学习框架的同学都知道,Pytorch之所以可以在tensorflow已经占据主流的情况下横空出世,成功抢占半壁江山,主要的原因是它很灵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ensorflow就像是C++,而Pytorch就是Python。
tensorflow会把整个神经网络在运行前做一次编译,生成一个DAG(有向无环图),然后再去跑这张图。Pytorch则相反,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直到运行到这个节点算出结果,才知道下一个节点该算啥。
ONNX其实就是把上层深度学习框架中的网络模型转换成一张图,因为tensorflow本身就有一张图,因此只需要直接把这张图拿到手,修修补补就可以。
但是对于Pytorch,没有任何图的概念,因此如果想完成Pytorch到ONNX的转换,就需要让ONNX再旁边拿个小本子,然后跑一遍Pytorch,跑到什么就把什么记下来,把记录的结果抽象成一张图。因此Pytorch转ONNX有两个天然的局限
转换的结果只对特定的输入。如果换一个输入导致网络结构发生了变化,ONNX是无法察觉的(最常见的情况是如果网络中有if语句,这次的输入走了if的话,ONNX就只会生成if对应的图,把else里面全部的信息都丢掉) 需要比较多的计算量,因为需要真刀真枪的跑一遍神经网络
PS:针对于以上的两个局限,我的本科毕设论文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就是通过编译器里面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直接扫描Pytorch或者tensorflow的源代码得到图结构,这样可以轻量级的完成模型到ONNX的转换,同时也可以得到分支判断等信息,这里放一个github链接(drcut/NN_transform),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目前Pytorch官方希望通过用TorchScript的方式解决分支语句的问题,但据我所知还不是很成熟。
- The End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公众号专注:
1. 技术分享;
2. 学术交流;
3. 资料共享。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