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小镇做题家,如今的内卷
共
292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7-21 02:12
我所在的县城,在我高中的三年,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进了县里最好的高中的重点班,但我们高中依旧很多年没有出过清华北大了。所以每个人进到那个班,只有三件事:分数、分数、还是分数。但这是我们为什么在那个教室的唯一的意义,且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对我来说,每天走出学校,看到县城里似乎从未变过的街道、老房子和小卖铺时,我想我要从这里走出去。我知道读书的意义,或许我太知道了读书的意义了,于是我变成了做题家。我并不是刻意想要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相反,我想跟大多数人一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做题家。我们每天7点30开始早读,晚上10点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就着台灯继续做题。一天除了8小时的睡眠,几乎都用来刷题了。凭心而论我知道,高中三年的知识密度,其实并不需要刷那么多题目,但我更知道,或者从小就知道,小地方的学生,在高考的战场上,不会有太多创造性得分。我们不太容易突然就拿一个满分作文,也很难在理综卷子上把最后一个奥赛难度的题目做出来(不是不可能,是很难)我们太知道自己大概率做不了什么了,于是在能改变的事情上,拼命做到最好,甚至有些极端。后来上了大学之后,我才知道诸如绵阳中学、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学生们的日子过得比我们苦多了。如果依照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就能够进入与之匹配的大学,那日子反倒简单了。恰恰是我们知道,努力只是一个过程,甚至高中三年的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过程表演,一切全在高考那两三天。我们才会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如果回到十几年前的那个教室,我相信坐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小镇做题家,因为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被刻意冠以的身份。就像我说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干嘛来了,所以一切能够达成目标的路,无论后面再看是多么的荒唐,在那个节点也是我们想要选择的唯一的路。这条路就是:用能改变的去补偿不能改变的。这也是我做了三年的小镇做题家之后,所悟出来的最大的道理。能改变的东西,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就是通过刷题就可以完成的。刷题不是无脑做,而是不断的思考、写、犯错、思考、写、犯错,在每次训练中,降低自己下一次犯错的概率,直到在高考时,在不该犯错的题目上不犯错。这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创造力需要我们慢下来,像达芬奇观察啄木鸟的舌头那样,去琢磨那些不为人所注意的新东西。小镇做题家很难慢下来,去听一首歌,感受旋律的魅力,还是去看一部长篇小说,感受文字的魔法。做了这些事,你可能拥有创造力,但不一定能在高考的时候用上,但不做这件事,你几乎不可能拥有创造力。因为你的思维,你的想象,从来没有逃出过眼前的世界。但我们总得选择一头,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我们只能选择一头。到大学的时候,我依旧保持了高中的刷题习惯,每次期末考试前,凡所能找到的题目,我都会做一遍,不懂的就问,然后再刷,再错,直到最后。大学本应该也注定有那个空间,给每个人去做一点不可改变的事情,去做一些创造力的事情。但可惜,我还是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分数上。高考拿一个好分数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大学里拿一个好分数是为了国家奖学金和保研,那之后呢?多年之后我才理解,能够用分数去解决的问题,一般都不是问题。能够用分数去获得的东西,都是可改变的。我从小镇来,以做题擅长,我喜欢的就是可改变的东西,多么励志,多么有希望。于是我定了一个又一个可被量化的目标:985的大学,TOP5的研究生,多少的奖学金,毕业之后多少的薪水。当年那间教室里刷刷地做题声,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此刻北上广各写字楼里,噼里啪啦地键盘声。能够用一道题巩固的知识点,我们一定要做100道,能够用一句话写清楚的文档,我们一定要写100句话。于是当年那些小镇做题家们,在若干年之后也可能被人评论——前两天有人跟我吐槽,说他们公司每天要发日报,领导会随机在每个日报下点赞。一旦有了点赞这个功能,大家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在日报上:如何写得漂亮,如何写得有亮点,如何突出自己的认知迭代,如何让人看不懂但觉得很厉害。在可改变的事情上,我们习惯于做到极致,因为这给了我们安全感。在不可改变的事情上,我们缺少了耐心。你有没有打心眼里想过,“这些该死的报告,这些该死的数字”,真的有用么。我不是反对数据驱动,不是反对文档的作用,就像我不反对做100道题去巩固圆锥曲线一样。我只是隐隐地在担心,隐隐地在疑虑:那些无法改变结果的事情,就真的不值得做么?那些看起来简单到无解的问题,就真的不值得思考么?“当我们埋头刷题时,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当我们埋头内卷时,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当我们埋头奔跑时,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些问题不能多想,想多了就会被人说,“想那么多干嘛”,但想想这些问题,会让你慢下来,跳脱出当前的思维范畴,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当前的问题。就像我跟朋友经常开玩笑,假如我知道自己这么喜欢写作,我也许不会选择理科,大学也不会学工科,我也许会更早地进入社会去采集灵感,或是读个博士有更纯粹的研究氛围。但谁又能说得准呢,毕竟那个时候,我的目标决定了我在那个阶段的天花板。那年的小镇做题家,如今的内卷,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妥地实现目标的方法,一方面这种稳妥需要量变换质变,需要做很多影响概率的工作。日拱一卒,日做百题,日卷一日。我们深受复利思维的影响,在同一个竞争纬度上,只要比其他人多努力一点点,日积月累地,就会出现巨大的鸿沟。但我想说,警惕你的目标,因为那也可能是你的天花板。你的目标,到底是一种过程的量化,还是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结果,需要你好好的思考。天花板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更大的目标,能让你看到世界之外的世界。《天生有罪》是一本畅销自传,作者回忆起小时候在贫民窟里的艰难岁月时,印象最深的是他母亲对他说过:我会喂饱你的身体,然后是你的精神,然后是你的思想,即使不能让你离开南方的贫民窟,也会让你知道,贫民窟里的样子,并不是全世界。
刷题不是全世界,课本不是全世界,分数不是全世界,职级、薪资、领导的点赞也都不是,那些我们改变不了的,如果我们也尝试去做一做,可能会带我们看到全世界。高中的时候,我对面床铺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跟他交集并不多,但我知道他平时话不算多,成绩不算拔尖,家里条件不算好,冬天里也只有一床薄薄的被子。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他枕头下的一本书,我问他这是什么,他说,这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本小说,我听到的时候在想,不刷题看小说,有个屁用。今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床头也只摆了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
浏览
43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