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小镇做题家,你没资格
互联网常常健忘,然而最近却有一个名字又被拿出来鞭尸:小镇做题家。
最初,小镇做题家这个名字并没有太多负面的含义,更多是凭借努力考上优秀大学的小镇青年的自嘲。
而当它慢慢演变为一个可以被贴在很多人身上的标签时,终于引起了愤怒与不满,因为在这个标签上,明晃晃地写着“视野局限”、“缺乏资源”、“只会应试”。
这种不满可以理解吗?完全可以,因为小镇做题家,根本不需要被嘲笑。
他们可能是全中国最努力的人
不论小镇做题家们身上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学习特点,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他们可能是全中国最努力的一批人。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高考的竞争,要比你想象的更激烈。
2011年到2022年的这12年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一直在千万左右,今年更是达到1193万的规模。而在这1000多万人中,只有40%左右的人能上本科[1][2]。
2012年全国报名高考915万人,985高校全国平均录取率只有1.58%。也就是说,想要进入985大学学习,需要付出能打败中国98.42%的考生的努力[3]。
为高考加油的队列。即便在高校扩招的今天,进入985大学依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 图虫创意
全国高考前1.58%,可能意味着从高一、甚至初中就开始的早上五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意味着早操前的时间要背书、吃饭前的时间要背书、睡觉前还要一边想着少年心事一边背书,意味着高中三年的全科补习。
而这对于你身边和你一起考入985大学的入学压力大、教育资源少的小镇做题家们来说,依然不够。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000多元,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3000多元,是农村居民的两倍还要多[4]。
这种收入上的差距则为他们带来教育支出的不同。
202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文娱支出约为2592元。即便你是来自经济较发达的浙江农村的小镇青年,你能享受到的教育支出仍然达不到城镇居民的平均值,为1776元,而如果你来自山西农村,很抱歉,教育支出还要再少近一半,仅有967元[4]。
对2017届高校生的调查显示,家在城市、父亲受教育水平更高以及家庭收入更高的孩子进入211的概率显著更高,反之,学生更可能进专科院校和非重点高校[5]。
家庭能为农村青年提供的资源有限,在乡村上学的他们,从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同样与在城市上学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
一所校舍老旧的农村学校。除了设施陈旧,很多农村学校还面临着学生减少、教师流失等问题 / 图虫创意
2015年,北师大研究人员对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后指出,在做题家们还在接受义务教育的2004年——2013年,城乡教师数量差距整体呈现出逐步改善的趋势,但是农村教师依然短缺[6]。
截至2013年,农村学校班级数量与教师数量的比仍明显高于城市与县镇,农村教师平均每个人负责的班级数是县镇学校的1.38倍,是城市学校的1.31倍。具体到教师的学科结构,你会发现,对于规模较小的乡村学校来说,约5所学校才能拥有一名音乐教师,3所学校才能拥有一名体育教师[6]。
小镇做题家们,正是在一开局就逆风的条件下,凭借着努力,把一把烂牌硬是打出了王炸的效果,最终翻盘。
或许这种努力在一些人眼里不值一提,因为在大家一边嘴上喊着躺平,一边试图卷死别人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所嘲笑的,可能并不是努力这件事本身,而是面对大学里十八般武艺全通的大城市同学,小镇青年再怎么努力也“白努力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靠做题,没什么问题
做题虽然很累,选择做题虽然很老实,但它真的有用。
从小开始,“做题”就是一种普通人的生存策略。做题家们并不是有别的更好的选择而偏爱做题,而是如果不做题,就无法为自己赢得任何选择的自由。
2019年,山西一所高中的毕业班教室,学生们的课桌上堆满了资料。想要进入顶尖学府,做题依然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 图虫创意
走出乡关,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越过重重叠叠的大山和人海,去看一眼外面的大都市,走向那个孤独地转个不停的世界,其实从来就没有太多的路可以选。
社会里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除了良好出身这样的先天因素,想要“靠自己”提升社会地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智力才能[7]。
对于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小镇和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在大城市里无依无靠,没有社会经验,很难通过关系网络等手段获取社会地位。
而于他们而言,“综合素质”也同样是奢侈品。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显示,为孩子报了音乐兴趣班的城市家庭占到18.05%,农村仅6.14%[8]。
2016年,遵义一家古筝暑期培训班,小朋友正在学习古筝。农村家庭更少报名类似的兴趣班 / 图虫创意
小镇做题家们,除了考试,可能真的少有其他的更有效的上升通道,至少当他们执笔端坐在桌前的时候,他们的面前能铺展开一份公平竞争的机会。
大型考试承诺给考试公开透明的选拔过程、统一的选拔标准以及一个和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同台竞争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对于没有其他有效社会资源的小镇青年而言,实在太难得了。
2020年,一项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农村90后高中生最终升入了大学。不论他们最终就读的是专科还是本科,他们终于凭借自身的努力为自己挣得了一个看见更广阔世界的机会[9]。
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原先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就能获得更多从事非农劳动的机会。而从事非农工作,不仅意味着收入的提高,也直接意味着视野拓宽、生活方式变化[10]。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从来不带给小镇青年轻松的生活,但它也从不辜负他们的努力。
一所农村小学的开学日。对于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讲,读书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实在太多 / 图虫创意
一项2010—2012年对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7524个农村家庭进行跟踪调查的研究显示,不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家庭,教育都能有效帮助脱贫[10]。
根据麦可思对中国2018届大学毕业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初职月薪为4469元,尽管仍然低于非农村生源的4756元,但已经比农村人口的平均月收入有了很大提升[12]。
在面对地域差距给出的难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完美的标答,但小镇青年们已经尽全力给出了最优解。
请别再嘲笑小镇做题家
最后,能在这条路上真正“成功”的小镇青年,已是绝对的少数。
名校的门槛意味着,突破重重困难,考入211、985的小镇青年们,本身就是凤毛麟角,优中选优,他们有理由昂起头来看未来。
通过做题走进名校的青年,具备的其实绝不仅仅是一种做题能力而已,而是一种能够突破环境局限性并不断学习的强大素质。
北京大学的秋天。能够进入北大等学府的学生,不论城市农村,都是凤毛麟角 / 图虫创意
研究显示,在大学里,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成绩排名都没有显著差异[13]。
在另一项对名校的调研中,城市学生的平均GPA为77.75分,而农村为76.74分,绝没有因为出身而拖成绩的后腿[14]。
当我们看到小镇青年时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本身已经跨越过一次家庭背景的门槛,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而名校背景,又让小镇青年们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
尽管社会现实充满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当前教育水平仍然是影响收入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也在逐步提高。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机会进入高收入水平岗位,这仍然是一个基本事实[15]。
深圳中学的校园。令许多人羡慕的北上广深教师职位,对学历的要求往往非常高 / 图虫创意
根据2018年的数据,城市里的劳动者多接受一年教育,就可以提升8.3%的收入,而农村里上升的道路要更艰难一些,但如果能多接受一年教育,也可以提升5.8%的收入[16]。
假如一个普通的农村考生,来到大学生之都武汉,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或者武汉理工读工科专业,毕业后很可能就会进入中兴、华为之类的公司,拿到上万的月薪。而这笔收入,已经超过了90%的普通人。
大多数小镇青年们从父母处继承来的钱袋子可能很轻,甚至家里还需要他们去补贴,和同龄人相比,小镇青年们注定想得更多,也更沉重。
中国第一代靠高考进入大城市的小镇青年,如今已经是各个行业里的精英乃至权威;上一辈无视他人目光的“做题家”们,也在经过二十年的摸爬滚打之后,成了社会很多领域的中流砥柱。
而这一代“做题家”能得到多大的善意,代表着对社会流动的接纳程度。这批最擅长努力的人能获得多少值得为之努力的机会,则直接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做题家”的称谓,其实本是一个谦逊的自嘲。那是一批怀着热切心情的年轻人,面对时代冷冷清清的怀抱时,交还给自己的一个苦笑。
外科医生正在做手术。依靠良好的教育,小镇做题家们实现了当医生救死扶伤这样的理想 / 图虫创意
但它不该成为充满优越感的笑柄:如果有人用“做题家”的称谓嘲讽这批人,那么他离真正理解这一群体,还有很远的距离。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把这段话写在了他的博士论文致谢中,以此作为一段长路的总结。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青年用自嘲克服着孤独。而当他终于走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却只看见他满面的尘土,看不见他只身走过的每一步。
哪家店的纸吸管最难用,看完再也不想喝奶茶了
为什么超市卖的鸡蛋上没有屎
我们暴力测评了17张手机膜,真不是越贵越好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