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产品经理,应从哪些方面理解业务?

产品刘

共 5413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08-26 12:29











新人入职新公司后,第一个工作就是了解公司业务,一般都是看公司项目PPT、产品需求文档,根据现有系统功能梳理功能结构图、产品流程等方式,但并不能系统化地帮助我们了解公司业务,容易流于表面。
由于TO B业务往往具有鲜明的业务特性,如果我们对业务只是局部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做出来的产品可能无法适应和支撑业务。
作为B端产品经理,理解业务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一、理解业务的重要性

1. 设计出更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方案

B端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收到各种各样来自不同部门的需求,所接收的需求,更多是意向,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推导出意向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然后设计产品方案。
错误的理解业务,可能会直接影响需求的推导过程,如需求的定义、用户分析、需求分析的角度和实现方式等,最终可能导致产品方案的设计有所偏差。
与销售部门收集需求过程中,可能听得最多的是类似“客户有一个A想法”。
但实际上A想法是客户的解决方案,甚至是销售人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真正的业务需求。
如果我们立即考虑怎么去实现A,做出来的方案,往往不是客户想要的。
而是要思考:客户为什么想要A?A能解决哪些问题?A与业务之间有哪些约束条件和弹性条件?有没有B方案呢?等等。
产品是基于业务之上的,只有对业务有足够深入的理解,才能发现业务需求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制定更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方案。

2. 提高决策质量

决策是获取和处理信息,再对行为作出预测和判断的过程。
产品经理无不时刻处于决策的环境之中,上至产品策略、产品方向,下至产品功能设计、页面文案。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做,用什么方式去做,都是一个个的决策。
而我们所做的决策受业务信息的理解程度影响。
某TO B垂直领域平台的运营人员提出“年度报告”需求,根据客户日常基础数据提炼出营收增长、运营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数据,并有积分抽奖小活动,感谢客户一年以来的辛勤劳动和支持。
产品上线一周后,尽管“年度报告”入口在客户端工作台的显眼位置,但打开率寥寥无几,活动更加无人参与。
产品经理可能没有意识到,企业客户的决策者和使用者,两者的用户特征和需求关注点是截然不同的。
决策者(老板、高层)确定购买产品服务后,极少或根本不会登陆客户端。
使用者(员工)并不关注减本增效方面的问题,至于积分抽奖活动,更加不敢私用积分。
产品经理对业务特征和用户特征的理解偏差,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最终浪费研发资源。
如果我们对业务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就能提高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反之,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俞军老师曾经说过: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其实是输出决策质量,持续的输出决策质量。

二、业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TO B业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企业会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制定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落地可能需要1个或多个项目支撑和运转。
每个项目也可能会发展为1个或多个业务,每个业务会有明确的业务定位和业务目标。
产品会根据业务定位转化为产品定位,同时为支撑业务目标会设定不同阶段的产品目标,产品目标最后会落地为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一个个产品功能。
对于大部分产品经理来说,可能接触不到制定战略、商业模式这一层面的工作。
所以本文将从产品经理最经常接触的业务定位、业务目标、业务场景、业务关系、业务角色、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的角度讲解,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业务,帮助我们快速进入岗位角色或开展工作。

三、从哪些方面理解业务

1. 业务定位

B端产品一般都是由业务驱动的,这就决定了产品面向的目标客户群体是谁,要做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不能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帮助客户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价值,都受业务定位的影响。
(1)业务定位
业务定位指企业对客户群体和业务方向的选择,是业务立项之初最为重要的环节。从定义上可以找出两个关键点:选择客户群体,选择业务方向。
举例:
有赞的业务定位:中小商户的软件服务商。
从中可看出,有赞选择的客户群体是中小型规模的商户,业务方向是成为软件服务商。
(2)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是产品与用户的连接点,通过用户研究,挖掘客户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定义产品的方向和边界,如果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差异化的方向是什么。
业务定位与产品定位是挂钩的,从理论上讲,先有业务定位,然后才有产品定位,产品定位是业务定位的产品化结果。
举例:
有赞的产品定位是:做生意,用有赞。
结合有赞的业务定位“中小商户的软件服务商”,看看有赞业务定位与产品定位的关联性。
中小商户最典型的特征是做生意,赚当下的钱,有赞围绕中小商户,以软件服务商的身份,切入零售、美业、教育细分市场。
挖掘出商户网上开店、网上营销、管理客户、获取订单等需求,提供适用行业多场景的SaaS软件产品。
大多数时候,我们进入公司的时候业务定位和产品定位已经明确了,可通过业务负责人或产品负责人获知。
我们在产品设计时,需要围绕已设定好的产品定位去设计产品,清晰的业务定位,有利于产品经理了解团队当下做的事情和方向。

2. 业务目标

业务目标的主要获知来源,同样为业务负责人或产品负责人。
每个业务都会有1个或多个业务目标,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要完成的预期成果,如销售额、渠道转化率等。
业务目标需要产品目标做为落地的支撑,业务目标是定义产品目标的方向来源,只有明确业务目标,我们才能设定产品目标。
产品为配合业务目标的达成,会依据业务所处阶段和业务目标制定产品目标。
举例:
某TO B平台全年业务目标为1亿GMV,产品负责人根据业务发展阶段和业务目标,分析和制定了用户端和商户端的产品目标。
  • 用户端:增长率为xx,留存率为xx、使用频率为xx,客单价为xx,复购率为xx等等。
  • 商家端:不断深化运营管理、营销工具等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业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矛盾,甚至机遇,所以,业务目标并不是不可变的,会因阶段而变化,产品目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产品经理在工作中需时刻关注业务目标的变化,要与之适应设定不同的产品目标和产品规划。

3. 当前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

企业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或利用未被充分利用的企业资源,或避免单一业务的风险,或寻找新的增长点,甚至为了资本运作,会同时发展多个业务,建立业务矩阵。
了解当前业务和其他业务关系的目的是,一个业务体系为何会存在这些业务,这些业务之间是如何进行协同来支撑项目发展的。
TO B业务常见的方式是以某业务为核心,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开拓新业务,带动不同场景的其他业务,完善和互补业务场景,业务之间关联性很强。
滴滴出行以快车、出租车、顺风车、专车、代驾、单车等出行业务为核心。
通过挖掘个人车主/专职司机的车生活场景,提供缴纳违章、车险、优惠加油、养车等业务服务。
以及为企业用户提供差旅用车、加班用车、活动用车、会议用车等出行业务。
当然,也有业务关联性不强的情况,如支付工具想做社交。
了解当前业务在业务体系中与其他业务的关联,疏导出各业务的内在联系和推演发展趋势,有助于设计出更合理产品架构。

4. 业务角色

业务角色就是搞清楚这个系统到底有哪些人在用,可分为内部角色(如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客服人员)和外部角色(如终端用户、商户、配送员)。
虽然TO B业务十分复杂,但只要拆分出业务角色了解他们的具体诉求,就能把握需求边界和业务流程,业务角色是业务需求的源头。
仓库人员角色有入库、出库、调拨、盘点等诉求。商户有营销活动、提高曝光度、经营管理等诉求。
拆分出业务角色只是开始,接下来,要明确哪些业务角色是核心?角色之间的层级关系是什么?角色的限制条件是什么?角色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角色之间是否有协作关系?角色之间是否有互动?等等。
TO B业务具有多人协作的特点,一个业务角色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下,可充当不同的身份。
根据业务的承接和交互关系,可分为请求服务、响应服务、调度服务、完成服务类型。
如运营部门员工组织一次场外活动发起物料采购申请(请求服务类),运营部门主管审批通过(响应服务类),采购部经理审批和安排采购工作(调度服务类),采购部员工完成物料采购入库(完成服务类)。
同时,每个业务角色的诉求,会随着业务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5. 业务场景

业务场景是需求的灵魂,来源于真实的现场实景,通常存在某种需要被满足或解决的问题。
了解业务场景的目的在于获取需求和进一步分析需求,基于场景了解业务角色诉求和业务情况,可以让我们更清楚业务角色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需求,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
在梳理业务场景时,我们要从用业务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业务角色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可能存在的异常场景?产品方案是否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运营:话费订单可以增加人工“标记订单失败”功能吗?
产品:系统目前可以根据直充结果自动修改订单状态了,为什么还要人工标记订单失败?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运营:最近话费供应商经常不定期维护直充通道,导致话费直充时效不确定,导致投诉率上升,影响用户体验,人工标记订单失败后,可及时给用户退款。
产品:好的,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呢?
运营:目前话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好像有点问题,经常维护其实是缺货,去找其他资源调货了。
从案例中的业务场景,站在运营同学的角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如果人工标记失败后但实际又充值成功了,怎么办?如果接入多家话费供应商,日常运营维护会不会很麻烦?当充值时效较长时怎样处理?等等。
业务场景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落地为产品方案。
业务场景衍生需求,基于需求设计产品。当我们充分了解业务场景之后,才能更好的设计产品方案。

6. 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由不同业务角色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都有明确的界定。
任何业务流程,都可从整体到部分、由上至下的角度进行理解。
首先根据业务定位和业务目标,以实际业务场景为基础,还原业务的主流程,再深入各个阶段的分支流程,考虑细节流程、辅助流程、异常流程,流程是否闭环,避免整个产品只有功能,而没有业务。
以某B2B电商为例,梳理出业务主干流程(已省略部分细节流程和异常流程),如下:
  • 买家:注册/登录平台——选择商品——生成采购单——支付——收货
  • 卖家:注册/建立店铺——发布商品——处理订单——发货——收款
其中“发货”流程属于业务主干流程分支流程,如下:销售出库——分配仓库——捡配单——分配物流——扫描出库
通过了解业务流程,可理解业务节点与业务节点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协同和集成关系。
否则看到的,可能是孤立的业务节点或业务,业务节点之间出现断点是无法协同支撑业务的。
同时,业务流程有严格的先后流转顺序限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流程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买家的进行订单支付,是建立在生产采购单的基础上。

7. 业务规则

业务规则能让业务角色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用于控制和影响业务目标,维持业务结构、规避风险的规范和策略,可分为通用业务规则和一般业务规则。
通用业务规则对业务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不是通过硬性的制度、规章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共同意识的引导来实现的,是一种软性约束,如企业价值观。
早期淘宝通过《大淘宝宣言》,明确消费者理应获得优于传统商业环境的商品与服务,消费者的地位至高无上。
当消费者与商家纠纷不清的情况下,淘宝客服基于《大淘宝宣言》的基本原则,应优先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一般业务规则都是基于业务场景、业务经验或数据分析产生出来的,一个业务通常会包含很多不同类型的一般业务规则,如运营类规则、交易类规则、售后类规则等。
淘宝交易类中的超时规则,买家自拍下商品之时起算,超过24小时未付款的,交易自动关闭。
不同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建立适合的规则体系,同时还会根据市场环境调整业务规则。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淘宝推出0账期服务,帮扶商家一起度过难关,意味着淘宝结算规则的变化。
理解业务规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转化和设计产品规则,业务规则与产品规则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最后的话

无论是刚加入新公司,0-1设计产品,还是某个需求的产品设计。
做B端产品,实际上就是了解业务的运作,搞清楚复杂的业务逻辑,场景思考,对业务进行抽象,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产品化的过程。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深入理解业务才得以开展的工作。
你们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最后,欢迎有问题的小伙伴加微信:yw5201a1 沟通交流。
此外我们的官方网站也上线了,每日分享高质量的文章、原型素材和行业报告,小伙伴可自行前往索取,支持搜索,需要的小伙伴可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直接查看,或者复制网址www.dadaghp.com 打开。
更多干货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产品刘
想学习更多关于产品、职场、心理、认知等干货,可长按右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面试题,你什么时候可以入职?回答不好,容易被压薪资
线下实战2.0
分享一篇关于腾讯会议的PRD文档
分享一个B端产品体验报告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干货

浏览 3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