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witter 前员工揭秘:产品是如何让用户上瘾的?

产品狗聚集地

共 147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8-29 05:26

有一部电影《时间规划局》,里面讲述了未来世界中,时间就是金钱,辛苦工作就是为了挣时间,再用时间去买商品。

 

在产品中呢?用户停留在产品里的时长,就变成了产品盈利的手段。(因为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会被记录成数据,记录数据维度越多,用户画像群就越清晰,而推荐给你感兴趣的内容就越多,用户就越“深陷其中”)电商平台精准推荐商品,社交、视频平台推送广告……

 

于是我们会觉得——不管你是否给APP足够的“监控”权限,总觉得APP非常了解你的习惯。

 

这里呢?给大家推荐一部Netflix在去年上线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阅读原文即可看视频),里面详细的说了产品通过哪些策略来提升用户停留时长的。

 

所有的产品都在抢占用户时间,比如:YouTube 增加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的功能,来提升用户停留的时间,Netflix 看到后也开始自动播放下一集,Facebook 发现后自动播放推送中的所有视频,连用户按下播放键的片刻也要全数扼杀。

 

我们今天不停刷微博、电商平台首页的信息流,因为「对方正在输入……」便在对话框内等待的行为,视频网站全屏后不显示时间、收到反馈后的消息通知等,都是用来抢占用户的时间。

 

比如拼多多的游戏化模块、淘宝的“云逛街”、美团最近的“饭小圈”等等,都在用产品功能+运营体系来抢占时长。所以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在方便用户更高效使用产品同时,应该去思考如何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和留存。

 

提升用户停留时长是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就是核心——构建用户多维度画像。

 

双十一、618大促,数据大屏实时的显示用户购买商品、交易额等整体的数据,如果再往下去梳理,实际上是用户基本数据和在产品中的行为数据。所以,基本的颗粒度还是用户数据。在纪录片中说了一个很硬核的点——产品相当于一块屏幕,屏那端是一群人在“工作”,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实时通过数据展示,判断他们的“工作”效率,一旦效率变低,内容实时监督并鞭策他们加快进度。而屏这端的Boss可以实时接收结果。

 

吓人吧~真实吧~这就是数据的力量!那也就是产品在梳理产品阶段就需要考虑数据模块,前期做好产品功能埋点。用户的基本数据和行为数据就一览无遗了。比如网易云年终报告、支付宝年终报告不就是最好的呈现吗?

 

再回头来大胆总结下抖音及其极速版的OKR:

O1:使用时长。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及其各用户群的使用时长,让用户一直在滑屏幕;

O2:用户增长。让用户尽可能多去邀请好友,让好友再去邀请他们的好友,形成链式增长;

O3:营收。尽可能多的从活跃用户时长得到广告收入+让用户掏钱给主播买单。

 

而每一个目标的背后,都是不同的算法。而算法的目的是用户想要啥,就展示啥,让整体数据上升。

 

第一步是提升用户停留时长,第二步是构建用户多维度画像,那么第三步是个性化推荐策略。

 

个性化推荐策略是反哺提升用户停留时长,是算法引导“上瘾”的临门一脚。所以对于产品本身来说——前期提升用户停留时长更多的产品本身是否能抓住用户需求,并辅以运营制定的运营方案;个性化推荐策略是在通过算法精准匹配;而其中采集用户的精准数据是桥梁。

 

对于向善的产品来说,这三步的确极大便利用户。比如教育行业辅助老师提升教学效果的产品能极大的便利孩子……

 

说句实话,产品经理先把这三步梳理出来,就真正的成长了!

 

再回头看这部纪录片,都是曾经一手构建该模块的产品经理来梳理整个产品结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建议大家去看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

 

我准备三刷了……记得帮John转发下。感谢。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