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敢说话

唐韧

共 126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2-12-03 00:42

今天周末,聊点别的。


这篇文章首发在我的另一个公众号「二叉叨」上,没关注的读者可以关注下。


有这么一个场景,用户在产品中遇到了事故级的 bug,损失惨重,并且这个事被其他更广大的用户知道了。


对于损失,其他用户除了表示同情和惋惜之外,更多的是愤怒。


愤怒为什么不提前做好测试,愤怒程序员在开发时为什么不考虑异常情况,愤怒产品经理设计的这个流程和策略。


每当遇到这种线上 bug,公司里有两类人通常会第一时间响应。


一类是专门做系统运维的,他们要确保降级方案尽快起作用,然后减小损失,并通知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做好应急预案。


另一类是做 PR 的,他们的任务是管理舆论,把事故影响面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而且要尽快熄灭舆情。


第一类人可能会因为行动不及时或者过程受阻导致进度缓慢,如果此时再缺乏一些同理心和责任心,那他们是不管用户利益的。


他们会为自己的职能负责,为自己的领导负责,为自己的工资负责,心里美其名曰尽人事听天命。


当然,干活的终归是干活的,负责的还是领导。领导一定会成为最焦急的那一个,毕竟担心这样的事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二类人会开启雷达模式,他们有识别舆情的能力、有转移视线的能力、有官方发言能力,然后四处搜寻对己方不利的情报。


在他们看来,所有没有经过他们单方面确认的产品信息都是不实的。此外,他们还会构建一套自己的逻辑说辞。


这套逻辑说辞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相对客观地说明当前情况,一个是释放正在极力解决 bug 的信号和利好。


有可能,还会专门慰问受 bug 影响的用户,但这种嘘寒问暖除了提供情绪价值之外,其实不解决任何问题。


很快,当事人用户、其他用户、公司三方形成了三种立场和视角,于是便开始产生一些化学反应。


里面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事实到底是什么?


事实是来自于现场的,而不是来自于碎片化的信息,更不是来自于被整理加工后的碎片化信息。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事实来源于两种途径,一种是当事人用户的真实复述,另一种是公司内部的真实调查。


但凡是除了这两种途径之外的方式,或许都应该抱有一定的质疑,或者是等待。


等待什么?


等待事实。


可是,如果连事实都失去了真实的意义,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来形容缺乏判断力的人:顺我者独立思考,逆我者被人洗脑。


好像,在一小部分群体中还真是如此。


控制情绪,相对客观,尊重事实,这是解决问题的态度,也是应该持有的立场。


突然之间我好像明白了一个道理,bug 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 bug 带来的副作用。


我可不敢说话,我只是和大多数心知肚明的人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被共识的东西才是强大的,就像一种产品理念,用户怎么认为比产品经理怎么设计更重要。


我可不敢说话,我只是不希望类似的 bug 再重复发生。


我可不敢说话,万一被人抓到软肋呢,万一被人扣了帽子呢?


作罢,我还是回去写 PRD 吧。



 补一叨 

最后,大概率会有一个产品经理和一个程序员被拉出去背锅。

最最后,还是建议你们关注一下我的这个小号「二叉叨」。我一般会在工作日下班前的划水时间说点不在这里说的东西。

浏览 2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