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赛道!火箭排队等发射,国内商业航天发展如何?

亿欧网

共 6050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6-25 18:21

商业航天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发展商业航天?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情况如何?




在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吉利要再造一个1000亿。新线中产,新消费自由打折零食,能否撑起万店规模?冲击万店,汉堡界能跑出下一个蜜雪冰城吗?

文 | 黄岚清



商业航天领域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变革。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政策的鼓励,私营部门开始在太空探索和利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定义为新增长引擎,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国内多家领先的商业航天企业如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已纷纷排队待发。6月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二号发射工位已经顺利完成建设,正式竣工。目前,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已经完成了两个发射工位的建设,初步具备执行火箭发射任务的能力,我国商业航天即将翱翔蓝天


这也说明,我国商业航天即将起飞。


那么,商业航天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发展商业航天?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情况如何?


市场·商业·盈利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以航天产品开发、系统运营、应用服务为核心的航天活动,是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生力军。


市场、商业、盈利是关键词。


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成功25次,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发射次数和成功率都显著提升。


商业航天的产业链很长,分为上游——研发与制造、中游——发射服务、下游——应用服务以及横向支撑——数据处理与分析。


商业航天的上游包括火箭、卫星、太空舱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与制造。这一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核心,涉及到材料科学、推进技术、航天工程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主要企业如SpaceX、蓝色起源、Relativity Space等,国内企业主要在卫星平台包括航天科技、北斗星通等企业,卫星有效载荷包括上海瀚讯、中国电科等企业,卫星整星制造包括中国航天、国星宇航等企业,它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高发射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游主要指提供发射服务的公司,这些公司负责将卫星、空间站模块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除了传统的大型航天企业,如SpaceX、Rocket Lab等,还有一些新兴的小型发射服务提供商,如Vector Space Systems和Firefly Aerospace,它们提供更加灵活和经济的发射选项。国内的企业中,运载火箭配套主要企业有宇航推进、航天电器等,运载火箭整箭制造主要企业有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火箭发射及卫星在轨寿命保险主要包括中国人保、中再集团等,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主要包括中国卫星、华力创通等。


下游涉及到太空技术的应用服务,包括通信、地球观测、导航、太空旅游等领域。这一环节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如通过星链项目提供互联网服务的SpaceX,以及提供高分辨率地球图像的Planet Labs等,国内卫星通信代表企业有中国电信、亚太卫星,卫星导航代表企业有华大北斗、海格通信,卫星遥感器代表企业有航宇微、中科星图。


随着太空数据的增加,数据处理与分析也变得尤为重要,包括地面站建设、数据接收、处理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


卫星频轨争夺战


为什么需要商业航天?


谈到商业航天,就绕不开美国商业航天公司——SpaceX,其矿床的火箭可复用技术突破了技术的极限,大幅度降低了航天活动的成本。2023年,美国共发射火箭116次,其中98次来自SpaceX,其中96次为可复用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


作为一家私营航天公司,SpaceX成为美国航天的主力。与此同时,以其强大的发射能力和低廉的发射成本为优势,SpaceX正在加速打造低轨卫星互联网Starlink。


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能够实现全球全覆盖的网络环境,不仅能够解决目前野外环境无法布满基站导致的无网络问题,还能够进一步迈进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让更多的工程设备和机器人代替人类在沙漠、山林、海洋等环境进行巡检的工作。


为了不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我们国家也在打造自己的卫星互联网。这个逻辑类似于GPS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但是,频轨资源是有限的。低空领域只能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而目前国外已经公布的低轨通信卫星方案中的卫星总数已经超过5.8万颗。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按照申报顺序活得优先使用权,并且在申请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发射数量要求,否则将视为放弃使用权,即按“先登先占”的原则协调分配。


目前,美国在轨卫星数量遥遥领先,全球在轨运营的8000+颗低轨卫星,Starlink在轨运营占比超过68%,卫星频轨争夺战刻不容缓。


火箭发射能力成为是否能够构建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关键,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成为产业链中更早体现经济价值的环节。根据我国2023-2025年卫星部署计划测算,我国卫星制造市场需求预计超过2300颗,到2025年卫星互联网行业总体规模有望达到15000亿元,随着卫星发射数量的不断增加,产业链下游和横向支撑的卫星服务领域和卫星应用领域的市场体量也会逐渐上升。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展迅速


年度发射数据再创新,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产业生态逐步完善。2023年,我国一共实施了发射67次任务,其中,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3次,成功率为92%,从发射任务类型来看,商业发射24次,占年度总发射次数的36%。截至目前,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0家,其中卫星制造140家,地面终端及设施制造140家,卫星服务205家,卫星发射企业52家。


我国商业航天运载能力和技术取得初步成果。2023年4月2日,天兵科技自主研发的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入轨,是全球第一个首发即成功的液体火箭。6月7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 26 星”。12月9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将有效载荷送入指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12月10日,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试验任务取得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但相比于SpaceX,仍落后十年左右。SpaceX是在2008年成功发射猎鹰1号,在2010年进行可回收式火箭猎鹰9号的首次发射,并于2015年和2016年完成首次陆地回收和海上回收,实现火箭发射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完成猎鹰1号形式的液体火箭收费,并持续推进对标猎鹰9号的可回收运载火箭的研发。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2023年期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由0.84万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根据各火箭研发公司公开披露的时间计划来看,2024年到2025年将进行中型运载火箭的首飞测试,例如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东方空间的引力二号等。如果这些火箭测试成功,则我国的火箭运力和发射成本瓶颈将迎来突破,因此,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突破2万亿元大关。


国家和地方政策不断加码助力,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元化投资和产业化应用,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元年。


自那以后,社会资本涌入商业航天赛道,涌现了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一些国企和航天院所也开始提供航天服务、推出针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成立相关企业。


2019年,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以进一步降低进入空间成本,补充和丰富进入太空的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14个省市出台20项政策,如北京市出台了未来产业创新实施方案以及航天产业发展计划,上海市出台了布局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等全产业链行动计划等政策。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商业航天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北京、上海、海南、安徽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商业航天领域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尤其是在火箭发射、卫星互联网和太空探索领域的初创公司。在近三年的国内商业航天赛道中,火箭制造和卫星制造的融资数量和披露金额都是最高的。


可以看出,投资方对商业航天的潜力和未来收益持乐观态度,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继续呈现出活跃的融资态势,多家企业公布了新一轮的融资消息,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这一行业的持续关注和积极评价。据亿欧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的融资金额超过一百亿元。


1. 中科亿海微:5月完成了3亿元的A轮融资,由中信建投、中科高新、无锡新尚智等联合投资。该公司专注于小型商业航天固体火箭、探空火箭的研发与制造。

2. 东方空间:4月宣布完成了近3亿元人民币的C1轮融资,由渶策资本领投,启明创投、联想之星等跟投。东方空间致力于打造“低成本太空运输基础设施”,其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正在快速推进研制进程。

3. 星河动力:3月宣布完成12.7亿元人民币的B及B+轮融资,由成泰资本、陕煤定增基金等投资。星河动力专注于谷神星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的研制,并计划在2024年底实施“智神星一号”等多次发射任务。

4. 天兵科技:3月完成了1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深创投等机构投资。天兵科技从事液体运载火箭和液体动力系统的研制,其首飞试验箭“天兵风雨英姿号”成功首飞,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5. 垣信卫星:2月完成了67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领投,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加持,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等跟投。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星座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及公司日常经营。

6. 深蓝航天:2月宣布完成了近3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真成投资领投,德同资本、银河系创投等跟投。深蓝航天专注于可回收复用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及总装总测,其自研的“雷霆-5”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7. 天仪研究院:1月完成了3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基石资本、景峰医疗等跟投。天仪研究院是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公司,专注于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微小卫星总体解决方案和星座组网服务。

8. 零重空间:1月宣布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中金资本、中科创星等机构投资。零重空间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卫星技术开发、咨询、交流、转让服务等。

9. 微纳星空:1月完成了近3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中信建投、中科创星等投资。微纳星空是一家以集成化微系统为核心技术的半导体、宇航混合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微纳卫星的研发。

10. 灵动飞天:1月完成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锐合资本跟投。灵动飞天致力于为国内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工业领域提供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品。


其中,垣信卫星的本轮融资是近年来已公开披露融资信息中,我国卫星企业单轮融资的最大金额。


目前,商业航天领域共有10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6家火箭设计总装(天兵科技、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科工火箭、蓝箭航天、中科航宇)、2家卫星设计总装(长光卫星、银河航天)、1家星座运营(垣信卫星)和1家导航应用(千寻位置)。


除了融资方面,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在并购领域也展现出活跃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共有10次并购事件,虽然并购金额未披露,但是这些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在技术创新、市场扩展还是资本运作上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结语


我国商业航天在国家政策、技术创新、市场需求、资本注入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已初具规模,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进一步凸现了商业航天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的是,商业航天是一个国家支持且产业空间广阔的万亿产业。


目前发展商业航天的关键在于发展商业火箭。随着卫星智能化需求提高和规模化部署提速,中国航天产业发展进程正在进一步加快。但相比于SpaceX,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仍处于落后水平,而商业航天的竞争核心就在于成本。


因此,下一阶段亟需通过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实现“低成本、高可靠、高频次”的发射能力,从而满足星座部署。也就是说,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能够直视差距、奋起直追,率先完成降本的运载火箭公司将在商业航天产业的激烈竞争之中抢占先机。



END

推荐阅读


浏览 10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