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的局部阈值二值化算法实现

共 3435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3-10 11:54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新机器视觉”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图像二值化的目的


首先,视频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最终无非是两个目的,或是供人查看审阅(视频录像、监控视觉等),或是供机器检测识别(二维码、车道线、物体姿态等检测)

对于人眼视觉,我们关注图像的色彩清晰度、分辨力等,更多的我们希望在画质上能够给人带来更加赏心悦目的感觉,所以手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拍照的效果——ISP,各家也都在ISP设计/Tuning上花精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但若是机器视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关心图像本身的色彩甚至灰度图像而是具体的边缘轮廓等,比如二维码、车道线、运动检测、区域分割等,比如循迹小车更关注的是路线的识别与跟踪,因此通常我们只需要二值化图像,最后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以上图为例,右图为左图的二化结果,尽管存储容量降低到了1/24,但是仍然不耽误我们看整体形态,以及对数目的识别。

图像的二值化,是后续图像处理的基础,我们从彩色或者灰度图像上,获得二值化图像,然后在后续的图像算法中进行进一步的识别处理。图像二值化提取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算法的效果与性能

那么,本章的核心,就是灰度图像的二值化处理算法的实现这里由于篇幅的有限,前面全局阈值二值化的内容就不放出来了,我们直接进入进一步优化的主题:局部阈值二值化算法。



局部阈值二值化算法理论


算法本身其实没有好坏,每一种算法都有其擅长的场景,相应的也有一些缺陷。


前面说的全局阈值二值化,对明暗均匀性比较好图像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计算量也很小。然而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图像场景明暗不一,我们采用全局阈值二值化针对所有场景,其效果不一定理想。

进一步分析,图像像素在空域上是一个二维的分布,当前像素和其周边像素具有高斯特性的相似度,而离的相对较远的像素,其相干性就很小,甚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进行全局阈值计算的时候,所有像素的权重都是相同的,这必然将引入很大的误差。采用以当前像素为中心的领域块去计算局部阈值,其结果的可信度往往比全局阈值二值化,要高的多。

为此我随手拍一个明暗分明的图文场景,采用OSTU阈值二值化,以及采用5*5的局部阈值二值化,其结果对比如下,简直叹为惊止(详见代码Region_Binarization1.m


其中图一为真实场景中明暗分布的图片,采用OSTU全局阈值,其暗部的内容几乎全军覆没,而采用局部阈值的方式,其结果并不受到原始图像明暗的影响,相对较好的提取了图中的字符纹理。这也将是本节要介绍的重点:局部阈值二值化算法。




Matlab代码的实现


局部阈值二值化的核心思想,大致如上图所示。为了对红色像素进行二值化,我们需要知道红色像素邻域的阈值。这里假设采用5*5的邻域块,计算窗口内的阈值,然后根据阈值对红色像素进行二值化。


这里,如何计算窗口内像素的阈值,便成了局部阈值二值化的核心。类似全局阈值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中值128;
2)采用OSTU计算窗口内像素的阈值;
3)计算窗口内像素的均值

这里第一种又成了全局阈值二值化了,效果不理想;而第二种采用OSTU计算局部阈值,再遍历全图,这计算量比全局阈值还要大25倍,硬件不具备可实现性,软件也无比耗时。那么我们测试一下窗口内均值计算的方法,如下图所示,惨不忍睹:


从上图分析,确实我们在暗处也把纹理给提取出来了,但是同时也引入了很多的脏点。明明原本空白区域,多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异常点。我们假定5*5窗口内,没有文字图案,只有白色的纸张背景,那么25个像素必然在其均值附近分布,所以直接采用均值进行二值化,必然会有一些低于阈值的黑点产生。但这实际相对有效的纹理而言,这只是略微波动的背景噪声而已,不该被当作有纹理图案提取。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容错的机制,或者说把这个条件稍微放宽一点,比如低于这个计算的阈值的一定比例,才算是有效的纹理。那么我们引入一个对阈值进行缩放的参数(这里主要是缩小),结合前面5*5区域计算均值进行局部阈值二值化,相关Matlab代码如下所示(详见region_bin_auto.m):

% 灰度图像布局自动二值化实现

% IMG为输入的灰度图像

% n为求阈值的窗口大小,为奇数

% p为阈值的缩放

function Q=region_bin_auto(IMG,n,p)   

 

 

[h,w] = size(IMG);

Q = zeros(h,w);

win = zeros(n,n);

 

bar = waitbar(0,'Speed of auto region binarization process...');  %创建进度条

for i=1 : h

    for j=1:w

        if(i<(n-1)/2+1 || i>h-(n-1)/2 || j<(n-1)/2+1 || j>w-(n-1)/2)

            Q(i,j) = 255;    %边缘像素不计算,直接赋255

        else

            win =  IMG(i-(n-1)/2:i+(n-1)/2,  j-(n-1)/2:j+(n-1)/2);    %n*n窗口的矩阵

            thresh = floor( mean(mean(win))) * p;

            if(win((n-1)/2,(n-1)/2) < thresh)

                Q(i,j) = 0;

            else

                Q(i,j) = 255;

            end

        end

    end 

    waitbar(i/h);

end

close(bar);   % Close waitbar.


核心代码主要是n*n窗口内的均值计算,我们累加后计算均值,再乘上了一个缩放的参数,得到最后n*n窗口内的阈值,再通过比较得到二值化后的图像。此时我们对比缩放前局部阈值二值化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脏点已经被去除,但文字图案被很好的提取了出来:


见证了局部阈值二值化的优势,我们再来扒扒局部阈值二值化的劣势。上图中,我们在5*5的窗口内,进行局部阈值的计算。但如果是更大或者更小的字符,5*5窗口是否还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请看下图:


上图中,图2采用5*5的窗口进行局部阈值二值化计算,字符中间有被镂空,同时也出现了零星的脏点,这主要是窗口太小,覆盖在边缘与字体时,陷入了局部最优,无法计算得到合理的阈值。而图3采用15*15的窗口进行局部阈值的计算,由于窗口足够大,不会出现局部最优,很好的解决了图2的bug。

1)但这也引入了一个问题,如图3圈圈所示,在明暗相间的区域,采用较大的窗口,错误的将分界线当作了图案纹理。并且15*15窗口,进行全图遍历阈值的计算,这个计算量也不小,所以,算法并没有严格的对与错,想要做到真正的局部阈值自适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FPGA硬件加速实现


在前面高斯滤波中,我们采用行缓存,以流水线的方式实现5*5的滤波操作。这里我们的局部阈值二值化算法,其实现流程和5*5的高斯滤波基本一致,仍然是一种通用的滑窗计算方法。



如上图所示,在FPGA中采用行缓存,实现流水线5*5窗口的获取,再采用流水线进行均值的计算,以及结合一定的缩放,得到最后的阈值,最后通过比较得到最终的二值化数据。这里相对5*5高斯滤波,只是多了如下几步操作,其核心实现方法还是一样的:

1)5*5窗口内的权重都为1,即均值计算
2)对均值进行缩放,上述Matlab代码主要是缩小
3)对采用2)值作为阈值,比较得到结果,而非直接替代最后输出

因此在FPGA开发中,我们可以基于前面5*5高斯滤波的RTL代码,计算均值,并继续流水线方式进行2)3)的操作即可。主要流水线流程如下所示:


这里的均值涉及到了浮点操作,假设以缩放p=0.9为例,我们需要做一定的转换,如下所示,我们巧妙的结合除法再乘以浮点的操作,通过放大及近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加法/移位操作,其中最后一步还可以直接去高8bit代替移位操作,节省LUT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THE END—
浏览 8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