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随机森林算法,在深海养肥一群鱼

大数据文摘

共 278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6-23 22:06

大数据文摘授权转载自hyperAI超神经

作者:神经三羊


爱吃生鱼片的朋友们对黄尾鰤鱼 (Yellowtail Kingfish) 肯定有所耳闻。在餐馆里,黄尾鰤鱼也常被写作黄师鱼、黄条鰤。


这种大型深海鱼肉质绵密、富含 Omega-3 且没有腥味,口感一流,被视为刺身极品。野生黄尾鰤鱼由于捕捞、钓期较短,捕捞困难等因素,价格也一直高居不下。


如何养肥、养好海洋生物


黄尾鰤鱼生长速度较快,但是野生种群数量不多,所以很难形成商业化捕捞。随着海洋养殖技术的发展,也可通过养殖黄尾鰤鱼,供应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对于海洋养殖业,如何全面掌握黄尾鰤鱼的生活习性及产卵繁殖特点,有针对地保护成熟期的黄尾鰤鱼,成为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的关键。


黄尾鰤鱼最大可长到 60kg,它们智力超群,海钓、捕捞难度很高


黄尾鰤鱼是一种随季节和温度变化做周期性洄游的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各大沿海、日本、朝鲜半岛和澳大利亚周边远离岸边的外海岩礁区水域。


过去十年中,得益于观测设备的发展,生物追踪领域有了显著发展,对物种的远程监测也获得了诸多突破,越来越多针对海洋生物行为的观测和数据收集,开始大规模采用三轴加速器。


研人员通过给黑鳍鲨鱼鳍配备最新加速器监测黑鳍鲨运动行为


三轴加速器通过测量三个轴的加速度,可以产生描述生物运动、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而根据环境中加速度的特征,推演出动物行为。


此外加速器数据可以与时空数据(深度、地理位置、季节等)结合分析,以确定产卵、进食等生态学上的重要行为。


三轴加速器收集的数据量巨大,甚至多达数百万行(包括加速度、身体位置等),因此需要借助半自动分析系统,来对生物行为进行分类。


黄尾鰤鱼的移动行为也很复杂,平均时速在三四十公里,瞬间加速追捕猎物甚至能超过时速 100 公里。这类突然的高振福「爆发」行为,使得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发展受到阻碍。


复杂生物数据,机器学习派上用场


面对包含运动速度、时间、深度、地理位置等多维度、数量庞杂的时空数据,机器学习成为科研人员的首选。


福林德斯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 Thomas Clarke,基于 6 条养殖黄尾鰤鱼在产卵期 624 个小时的加速器数据,训练了一个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确定了黄尾鰤鱼五种不同的行为(游泳、进食、受伤、逃跑和求偶) 。


Thomas Clarke 与同实验室的研究员合影,右一为 Thomas Clarke


这是第一个用机器学习技术,识别野生黄尾鰤鱼产卵行为的研究,对利用 AI 更好地理解深海鱼类的生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Thomas Clarke 和同事在这项研究中,通过描述和量化养殖黄尾鰤鱼的行为,在基准真相加速器数据的基础上,研发了一个有监督机器学习算法(RF 模型)。


随后这一模型被用于分析野生黄尾鰤鱼数据,进而预测自然发生的产卵行为。


养殖野生两头抓,试验方法详解


1、养殖黄尾鰤鱼试验 


将性成熟的黄尾鰤鱼(于南澳捕获的野生黄尾鰤鱼)在大型容器中放养,持续观察其产卵行为。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2 月期间,分别进行两次追踪任务,每次追踪 1 条雌鱼、2 条雄鱼。用三轴加速器数据记录仪,记录 6 条养殖黄尾鰤鱼的行为数据。


6 条养殖黄尾鰤鱼的相关描述


把容器中的黄尾鰤鱼取出放入含有 AQUI-S (10ppm) 的设备中标记。把记录仪固定在 黄尾鰤鱼背部,为了区别不同个体,加速器的按钮、夜间模式等都做了区分。标记完成 3 小时后,开始记录黄尾鰤鱼行为数据。


2、野生黄尾鰤鱼试验 


2015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1 月期间,科研人员捕获并标记了 8 条与养殖黄尾鰤鱼体型相近的野生黄尾鰤鱼,并用加速器记录了 2-3 天的数据。


野生黄尾鰤鱼按照养殖黄尾鰤鱼相同的规格,固定加速器,区别是野生黄尾鰤鱼的加速器是可自行分离的可恢复安装包,包括一个加速器、电波发送器 (radio transmitter)、以及智能定位和温度传输标签,2-3 天后可自行脱落。


野生黄尾鰤鱼的记录仪可保持 2-3 天


3、数据分析 


加速器数据可通过 IGOR Pro 进行下载,并用 Ethographer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首先删除由于光线不足或摄像机没捕捉到目标的无效数据。


计算 3 个加速轴上的静态加速度和动态加速度,过滤掉由尾部拍打和身体姿态引起的主导信号,并隔离高振幅加速度的行为。


观察时间序列加速度数据,可以确定黄尾鰤鱼潜在的爆发行为。从视频中可以观察到黄尾鰤鱼的五个行为类别:进食、游泳、逃跑、求偶或受伤。


4、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开发 


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法进行预测。用所有预测变量的值组成单一数据集,然后随机分成两部分:70% 用于模型训练,30% 作为验证集评估模型性能。


ntree 值从 500 开始,逐渐增加到 2000。此外,还测试了每个 mtry 随机抽样的变量数量,用于评估对模型错误率的影响。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作者使用了 64 个预测变量,进一步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5、模型性能评估 


分类模型的性能指标,由 RF 混淆矩阵计算得出。混淆矩阵确定了 true positive (TP)、false positive (FP) 以及 false negative (FN),并且还提供了黄尾鰤鱼所有行为类别的实际观察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对比表。


6、预测野生黄尾鰤鱼的行为 


用 RF 算法预测 8 条野生黄尾鰤鱼的行为数据,发现模型总体准确率达到 94% 。


用 RF 模型预测野生黄尾鰤鱼产卵事件 (n=16,粉标记) 和繁殖行为 (n=1,橙色箭头)


游泳和进食的识别准确率最高,超过 84%,其次是求偶,逃跑和受伤的分类准确度得分较低。


测试集上用 RF 算法计算出的养殖黄尾鰤鱼行为类别性能指标,灰色方框代表测试集中分类正确的数量


理解海洋,任重道远


海洋,是地球的资源宝库。


海洋生物除了具有经济价值外,也是海域生态平衡的关键。研究海洋,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海洋生物、能源等资源,也是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课题。



参考:

https://phys.org/news/2021-06-artificial-intelligence-fishy-behavior.html
https://movementecology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462-021-00248-8



点「在看」的人都变好看了哦!
浏览 2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