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没人用的产品,还做什么?

唐韧

共 178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05-17 23:48

今天简单跟你们聊一个话题,也是我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都在做一个明知道没人用的产品?


举个例子。


老板构思了一个「点子」,经过多日的思考后决定跟团队摊牌。召集核心人员开了个宣讲会,希望把自己的思考落地成产品。


队听完后虽然一脸懵逼,但表面上还是迎合老板的想法,并且直呼这是一个新机会,因为这是他们形成的一贯文化。


所谓的文化,就是没人愿意当「坏人」。


但是,团队在背后讨论这个「点子」时却充满了吐槽和不理解,产品经理和程序员更是直说,这种没人用的产品还做什么?


老板很强势,三天两头就拉着团队讨论关于这个「点子」的方案,而且非常着急,把这件事作为公司第一优先级在推进。对于团队成员来说,自然不敢怠慢。


虽然心里有很多不认可,但没人当着老板的面把这个「真相」说出来。


即便表达了一些质疑,很快就被老板严厉地驳回了。理由是,要有开放的心态。


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至此,当大家都进入一种维护这种「相信」的氛围中时,慢慢的就没人愿意继续说出「真相」了。因为你一旦打破这种氛围,就会被视为团队的异类。


就这样,所有人都投入到这款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两个月过后,产品上线了。


刚上线的第一周,除了公司内部人员,被邀请过来的外部用户没一个能用明白的,而且很显然他们不需要这样的产品。


上线后的一个月,虽然团队还在不断完善这个「点子产品」,但是根本不存在什么真实用户,集体的自嗨终于浮出了水面。


老板也意识到这条路走不通了,于是又提出了一个新「点子」。


没有人去做复盘,更没有人敢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大家只会机械地投入下一次的忙碌中去。


就这样,以此循环往复。


所有人都很忙,但所有人都没忙出结果。虽然每月工资照发,但公司和个人的竞争力却在递减。


等公司钱烧完了,等下次找工作要写简历了,才发现当初的「真相」是那么真实。


不知道上面这个例子对你来说是否熟悉,这并不是我编造的故事,而是我一个朋友跟我讲述的真实经历。


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他们已经折腾过 3 个类似的点子了,而每一次的过程都极其相似。


过程中有人走了,但更多的人选择了麻木坚持。谁都不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无结果的忙碌成了他们的日常。


当他从这种「真相」里走出来的时候,决定离开这家公司。


因为他很清楚的知道,为一个执念去付出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为了满足个人情节去做一个明知道没人用的产品,是一种病态。


虽然大佬们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但相信是有大前提的,看见也是需要资本的。


其实有这种问题的公司不在少数,大部分都是老板有一个想法,然后越想越激动,于是拉着团队动手干。在自己的权威推动下,团队不得不干,容不下质疑和挑战,要不就会用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制裁你。


很显然,这种机制下开发出来的产品,怎么可能有人用?


做产品,不是让自己感觉爽,也不是为了迎合某一个人的喜好,而是通过产品去解决一群人现在面临的问题。问题越大、解决后越爽,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我不知道有多少公司在围绕着一个「点子」做产品,但从失败的创业公司来看,大部分的「点子」实际上都不靠谱。


尤其是那些恢弘叙事的想法,一开始就构思主打大平台、大生态、大链条的产品,十有八九都会凉凉。


相反,那些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开始的产品,那些实实在在和真实用户保持接触的产品,会更有生命力。


说实话,在我有限的阅历里,实验室产品、办公室产品、个人主义产品,大部分都是失败的。


脱离客观实际去做的产品,就是一种劳民伤财。


如果你发现了公司里目前的「真相」,你愿意说出来么?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最近在和装修打交道,虽然有项目经理(工长),但实际的产品经理还是我自己。


当我的需求被工人师傅说不行或者难做的时候,此时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技能就被无缝运用到了。


简单说就是:讲逻辑、摆案例、做甲方。


今天,与 60969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为什么一些用户感觉自己被监视了?
月薪 5000,苦逼 2 万的产品经理


浏览 3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