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视觉感知包括哪些内容?
小白学视觉
共 8618字,需浏览 18分钟
·
2021-03-04 09:15
点击上方“小白学视觉”,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转自:3D视觉工坊
文章导读
-
传感器组件 -
相机标定
-
数据标注
-
功能划分
-
共性问题
-
模块架构
-
动态目标检测(车辆、行人和非机动车) -
静态物体识别(交通标志和红绿灯) -
可行驶区域的分割(道路区域和车道线)
自然道路场景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所以需要采集大量的实车数据用来训练。高质量的数据标注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中感知系统需要检测的全部信息均需要进行标注。标注形式包括目标级标注和像素级标注:
视觉感知可以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如目标检测跟踪、目标测量、可通行区域、车道线检测、静态物体检测等。
-
遮挡情况较多,朝向角准确性问题 -
行人车辆类型种类较多,容易误检; -
多目标追踪,ID切换的问题;
-
有什么样的需求
-
有什么样的先验 -
有什么样的地图 -
需要做到什么样的精度 -
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精力
-
复杂环境场景时,边界形状复杂多样,导致泛化难度较大。不同于其它的检测有明确的检测类型(如车辆、行人、交通灯),通行空间需要把本车的行驶安全区域划分出来,需要对凡是影响本车前行的障碍物边界全部划分出来,如平常不常见的水马、锥桶、坑洼路面、非水泥路面、绿化带、花砖型路面边界、十字路口、T字路口等进行划分。 -
标定参数校正;在车辆加减速、路面颠簸、上下坡道时,会导致相机俯仰角发生变化,原有的相机标定参数不再准确,投影到世界坐标系后会出现较大的测距误差,通行空间边界会出现收缩或开放的问题。 -
边界点的取点策略和后处理;通行空间考虑更多的是边缘处,所以边缘处的毛刺,抖动需要进行滤波处理,使边缘处更平滑。障碍物侧面边界点易被错误投影到世界坐标系,导致前车隔壁可通行的车道被认定为不可通行区域,如下图:
-
线型种类多,不规则路面检测车道线难度大;如遇地面积水、无效标识、修补路面、阴影情况下的车道线容易误检、漏检。 -
上下坡、颠簸路面,车辆启停时,容易拟合出梯形、倒梯形的车道线。 -
弯曲的车道线、远端的车道线、环岛的车道线,车道线的拟合难度较大,检测结果易闪烁;
-
红绿灯、交通标识属于小物体检测,在图像中所占的像素比极少,尤其远距离的路口,识别难度更大。在强光照的情况下,人眼都难以辨别,而停在路口的斑马线前的汽车,需要对红绿灯进行正确的识别才能做下一步的判断。 -
交通标识种类众多,采集到的数据易出现数量不均匀的情况。 -
交通灯易受光照的影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颜色难以区分(红灯与黄灯),且到夜晚时,红灯与路灯、商店的灯颜色相近,易造成误检;
目前开源的感知框架Apollo和Autoware,不少研究人员或者中小公司的感知系统开发会借鉴其中的思想,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Apollo感知系统的模块组成。
交流群
欢迎加入公众号读者群一起和同行交流,目前有SLAM、三维视觉、传感器、自动驾驶、计算摄影、检测、分割、识别、医学影像、GAN、算法竞赛等微信群(以后会逐渐细分),请扫描下面微信号加群,备注:”昵称+学校/公司+研究方向“,例如:”张三 + 上海交大 + 视觉SLAM“。请按照格式备注,否则不予通过。添加成功后会根据研究方向邀请进入相关微信群。请勿在群内发送广告,否则会请出群,谢谢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