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自我改变的关键
先广播找个人
购买了职业复盘训练营的 Emily DONG,请速加我微信(ID:a32352937),明天就要开营了,再晚就来不及了。
最近在准备职业复盘训练营,抽空阅读了《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
哇,超出预期的感觉——很多挂在我嘴边的概念,都被作者掰开揉碎讲清楚了!所以呢,今天抽空来和大家分享几点感悟。
具体内容如下:
关注行动量和改变量,才能跳出“沉迷学习”陷阱
有无及时的、持续的反馈,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不练习就会陷入“知道很多却没改变”的怪圈
好嘞,咱们逐一开始聊吧。
1、关注行动量和改变量,才能跳出“沉迷学习”陷阱
《认知觉醒》第23页有一张图,展示了成长权重对比。
这张图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之间的关系,以成长为目的的话,改变量的权重最大,行动量次之,思考量再次之,学习量最差。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清楚,但作者用一张图,简化了表达,让我们一眼就懂。
有不少“沉迷学习”的伙伴,买大量的书,追求一年读50本、100本甚至更多,学大量的课,订阅无数的专栏,参加完这个训练营又参加那个训练营,但一年两年过去后,自己却没什么改变,突然给“读过许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做了注脚。
这就是一种“自我慰藉”,甚至可以说是用输入式的学习来应对成长的焦虑,是一种“自我欺骗”行为。
要告别这种“自我欺骗”,关键就是——关注行动量和改变量。
唯有跳出学习和思考的漩涡,开始行动,才可能引发改变。
那就学习这件事来讲,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1种策略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听课、去参加训练营。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就必然有行动、有改变。
第2种策略是,强制输出,学完之后教别人。不管是写文章、分享、讲课,都可以,试着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逻辑和话语讲给别人听。这么做,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化,促成改变。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我的强制输出。
2、有无及时的、持续的反馈,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有一些学习高手,总能很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相反,另有一些人,总在每一年的开始,发誓要努力学这个学那个,却屡屡开始努力后来放弃。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差异,就在于——高手懂得利用及时的、持续的正向反馈,调动情绪脑和本能脑,让自己体验到乐趣和成就,促进自己持续行动,做出结果。
所以我们要想提升学习成效、内化知识、新增技能,就不能仅仅靠理智脑,告诉自己“应该努力”、“一定要努力”、“必须好好努力学习”,而应该设计一套反馈系统,让自己能够“毫不费力”的持续下去。
比如学习英语,就不一定要一直背单词、学语法,可以翻译一段美文、翻译一段科技文档,这样就有及时反馈,就能受到激励,促进你继续学。
比如学习编程,就不要一直看《Java核心技术》这样的书,就不要单纯的刷算法,而是要设计一个小小的DEMO,让程序跑起来,能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这样就会看见学习的效果,就有惊喜,愿意继续前进。
比如想写作,就不要一直搜罗各种写作技方法、修辞技巧等方面的图书,而是要先写起来,发出去,收集好评和肯定(总有一些读者的认知水平还没到你所在的层次,会认可你的文章),给自己带来鼓励。
无反馈,不学习。
这是我们在学习上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道理极其简单,只是我们常常会忘记或回避掉,因为单纯输入式的学习比较容易,而创造输出获得反馈,相对困难,我们都是避难趋易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其实就不想学习,都是被老师逼着、被爸妈逼着、被老板逼着才不得不学习,我没什么主动性,没法自己创造输出,怎么利用反馈呢?
其实也有很多方式,比如回想学过的内容提取知识点,比如做一些测试,比如收集自己犯过的错误等。
3、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虽然“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这个认知,在很久之前已经扎根在我心中了,但看到书中用两幅图表示出来,还是觉得,嗯,赞。
我在做咨询时,遇到过不少“坚持要确认有好结果才开始行动”的客户。比如想转行做软件开发,就会想确认35岁不会被优化才开始学习。比如想把写作发展为副业,就会想确认“写作一定可以实现月入3000以上”才会开始练习。
其实,像这些事情,并没有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结果就像一枚柿子挂在树上那样等着你去采摘。实际的结果,往往是以你的行动为因变量的,只有先有了因变量,并且因变量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突破了阈值,结果才可能会降临。
所以如果你因为不能确认预期的结果一定会到来而不愿意付出,那就必然是留在原地,拿不到结果。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只有拥抱不确定性,勇敢的向前走一步,先行动起来,才会有新的体验,才会有新的视角,才能看清楚前面的结果。
4、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不练习就会陷入“知道很多却没改变”的怪圈
好多伙伴发现我最近几个月总在强调行动,就发来了他的疑问——“难道提升认知,只看书也不行吗?”
我给出的回答是——看书可以拓展认知,提升眼界,但它只能让你“知道某个知识”,而不能把某个知识变成你自己的,无法形成第一反应,这样的结果就是,你遇到运用这个知识能够更好解决问题的场景时,想不到要用这个知识。
我觉得我的回答已经比较清楚了,但看了《认知觉醒》里面这幅图,发现它表达的更清楚。
我之所以说作者的表达更清晰,是因为作者用“技能”这个词儿关联了认知,他的观点是——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必须大量练习才能够“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将“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现实也的确如此。
有些认知,只有你做到了,说出来才有力量,才能令人信服。
比如你看了一篇聊写作赚钱的文章,知道了“写作赚钱的N种方式”,对写作赚钱有了基本的认知,然后你告诉别人“写作可以赚钱”,别人并不一定会信你,因为你自己都没开始写作呢,你自己都没赚到钱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认知,你都要做到才能去“布道”,这不现实,也不经济。但作为你认知系统核心的那些,最好是做到,有自己的切实体验,否则的话,就容易沦为纸上谈兵的赵括,遇到要动真格的场景,就会速朽。
5、小结:所有的答案都在行动中
写到这里才发现,我选择的4个片段,都是和行动相关的。这可能和我今年的感受有关——所有的答案都在行动中。
愿每位伙伴,都可以从行动开始,创造自己的答案。
关注“安晓辉生涯”,遇见更好的自己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