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连续上班30小时,撑不住眯一下被导师痛骂!劝他还是做学术吧

视学算法

共 311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08-10 22:06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系募格课堂撰写,参考来源:中国科学报、抖音、梅斯医学、钱江晚报


近期,“博士生连续上班30个小时,打瞌睡被导师约谈”的一段视频再次走红网络,短短几分钟视频,抖音点赞十几万,引发网友热议。

导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那你的目标是做科研,还是坚定了你的信念要做临床医生?(导师是个发了100多篇SCI论文的大牛)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吃不了临床规培的苦,那就专心搞学术研究

源:抖音@珊迪说

博士生支支吾吾不敢回答,因为自己30岁了还在读博二,实验数据能不能支撑他博士毕业还是个难题,而且临近35岁找工作的门槛,种种迷茫让他无法做出决定。

其实他也不是故意的,只是那是他第一次值夜班,已经上了一天班的他,因为晚上没去值班室吃饭,就已经遭到了一顿责骂,前辈表示:值班不能离开本楼层,做值班不能磨蹭的。

晚上值班更是接连处理了好几个病人的突发情况,回到诊室开始完成自己的PPT,做完已经是凌晨5点半,回家休息一个半小时后又来上班,导师还要带他们去门诊实习,他不得不喝几杯咖啡保持清醒,直到下午2点他已经连续上了30小时的班,导师拉着所有人复盘时,他终于支撑不住开始打盹,于是出现了导师约谈他的情况。

导师严厉指出选择后,耐心劝解他:其实坚定了目标就一直往前走,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学术研究都有他的乐趣,坚定选择总是没错的。

网友大多数观点都在议论,“工作30个小时”这样的风气何时才能制止,都是批评的声音。同时也表示“李不言”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我们,普通人——并不完美,而且大部分老师有错误会直接批评,其实医学生蛮累的。

这段视频其实是一档两年前的医学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 3》,主人公博士生名叫李不言,他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神经外科专硕,博士又是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专业。来节目之前,他对未来的选择有所迷茫。

他在面试时说过:“临床很累,研究生期间胖了50斤,都有高血压了,于是博士期间转到了科研,但又发现科研也很累。”于是,他开始摇摆不定,临床和科研难以做出选择。

这档综艺节目播出后期,李不言被留级了,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实习令人遗憾。据考核反映他的主要问题是工作态度不够,有点心不在焉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还是一名科研医生,他还没想好。

不过留级也引发了他的斗志,再后来的节目中,李不言的专业能力逐渐得到认可。基础操作过关、责任感时刻在线获得带教老师的赞扬。虽然中期汇报确实紧张、拖沓、表达不清,在这群牛人里排不上顶尖,离一名专业医生还有一定距离,但李不言已经通过这次实习,找准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下定决心,做一名临床医生

李不言有了自己坚定的方向,节目最后有了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可现实生活中,读博这条路上,而立之年,博士未毕业,充满迷茫和困惑的“李不言”可能还有很多......


博士生,不是个容易的身份

1. 导师对博士生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曾给自己的博士生写了这样一封信:

最近我拜读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计划,仔细推敲后,仍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

第一,对课题理解不够,有的根本谈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进入角色。

第二,已经完成的工作量严重偏少,博士(有的是从本室硕士上来的)做了几年还未见到可以发表的东西。

第三,在计划中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结束研究。即游击战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来解决战斗。

信中还指出: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

要建功立业,博士生阶段不搏,更待何时?对“轻松”妄加羡慕的人,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最起码的问题,或者是读研究生的动机本来就存在问题。他们读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约只是一张文凭,自己对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这种思想倾向是应该下大功夫纠正的。

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毕业后到国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赞成,并愿尽我之力给予支持。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

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

院士级别的导师对博士生的要求,也反映了那些科研圈前辈对新人的期望,这些要求一般人看似严苛,但是如果博士毕业想走学术这条路,也算是比较基础的,再天才的人物,也缺不了天道酬勤。

2. 读博,自己做自己坚实的后盾

“要不这个实验就不做了吧?已有的结果也能发表。”

如果你做了5年多的课题,导师却说出了这样的话,你会如何抉择呢?

2021年12月的一天,当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何跃辉对着两位博士后面露难色地说出这句话时,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

这时,负责试验的一名博士后藕洋坚持地表示,希望再做最后一次实验,如果不成功就放弃。因为他这样坚定地选择自己,2023年7月,他们的成果在《科学》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何跃辉是通讯作者,共同一作包括黄飞和藕洋。

藕洋在观察拟南芥样品 图源: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晨摄

何跃辉教授表示:读博时的黄飞,有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感觉,他做实验可以不断试错,直到最后出结果。

2016年,黄飞接过了即将毕业的硕士师姐褚珍珍留下的晚花拟南芥突变体及相关实验材料。后期工作完成大部分,本来已经可以发文章了。但是何跃辉课题组觉得这背后机制“不一般”,应该是一个能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成果,藕洋接过了接力棒。做了多次实验花了不少钱,有所愧疚,导师也劝其放弃实验,引出了最后一次实验,大家最终靠着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做出了很好的成果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何跃辉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原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博士,现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后黄飞,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罗晓、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后藕洋和高照旭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唐启鸣,褚珍珍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新广参与了该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认真读博的人,不会说出容易二字,背后的坚守与辛劳不足为外人道,但一次次的希冀实现时,一切付出都变得值得起来了,有理想的人不惧风雨。

读博不易,对身边消息回得不及时的博士生们多一份关爱吧~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eadf8822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

浏览 26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