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究竟堵在哪儿?

亿欧网

共 215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08-02 00:50


打通产学研用的“最后一公里”。


全文1595字,阅读约需3分钟


题图|官方授权


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就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从完整创新链的角度看,完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和使命,也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最终落脚点是应用和服务,尤其是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然而客观地讲,很多专家认为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还不够紧密。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共申请了68720项国际专利,连续第二年称冠全球,数字较2019年增长了16.1%。但另一方面,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40%左右的转换率,我国在这一数据上仅为15%左右,整体转化率较低。而这其中即有人才、资金、知识产权、优质项目筛选等原因,更有来自商业化规划、审批、孵化资源/坏境、商业化流程咨询等一系列产业孵化的挑战。


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不仅引发中国公卫防疫体系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展,更加激发了医疗行业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与医疗应用整合创新的提速。一个细节是:2020年一些知名PE机构成立种子、天使、VC基金,大步布局早期创业、创新企业,创新转化链条完善和生态完善的脚步也开始“跑起来”。


因此,这也要求我们把成果转化的关注点落在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上。具体来说,除了需要一批技术转化“摆渡人”,还必须加快构建涵盖前端研发、项目评估、信息咨询、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以此实现“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的良性闭合链路。 


清华工研院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曾在一次公开研讨会上表示,科技创新包含五个环节:“提出原始概念”,“出现初级成果”,“拥有成熟技术”,“实现初级产品”,“达到市场化产品”。这个链条上的每一节点、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且分工越来越明晰:


高校定位主要在科学探索、原创性创新;


专业科研院所定位主要在共性技术研发;


专业孵化机构定位在成果转化、助力新技术的应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定位主要在技术推广应用;


政府在政策制定、创新发展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环境方面给与支持。


那么,谁又来定位理清以上机构或环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让每一个阶段高效执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呢?


2021年7月31日,GE医疗中国联合清华工研院打造的健康科技创新平台——G²创·中心即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而生,不仅可以对接全球医疗创新技术与资源,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可帮助医疗器械、诊断和服务等创新技术的有效落地发展,为早中期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撑医疗器械孵化的平台。


GE医疗中国副总裁、首席市场营销官阎华表示:“GE医疗中国一直深度参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合作共赢是我们的战略之一。我们已与多个行业内供应链伙伴和初创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从临床需求产品概念到市场转化,GE医疗中国赋能合作伙伴,给企业增值。本次G²创·中心将携手清华工研院,依托GE的全链条能力和Edison数字化平台,乘以清华工研院和GHIC的科研成果和转化能力,形成一个创新、创业、创投的融合平台,带来无限可能。”


此外,“智相同 创无界”健康科技共创新模式峰会也将在当天拉开帷幕,诚邀来自产学研用、医疗器械初创企业以及创投融界的每个“你”莅临现场,共同探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底层逻辑,以此构建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器械专业孵化生态。


名额有限,敬请扫码预约。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浏览 1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